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光伏远瞭:垂直一体化不再是“尚方宝剑”?

2012-04-17 13:28来源:solarF阳光网关键词:光伏行业光伏产品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垂直一体化”听着耳顺,然而,如误入“高大全”可不是一件好事。应该说,“垂直一体化”犹如硬币的两面,是发展的机遇,也存在现实的挑战。

即使在被誉为“垂直一体化”楷模的英利,也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六九硅业成了英利的一处痛痒。2009年12月,英利的全资子公司六九硅业有限公司进入试车阶段,开始生产高品质的太阳能级和电子级多晶硅,这也标志着英利实现了向“垂直一体化”完整产业链的最终跨越。然而,曾让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寄予厚望的多晶硅项目--“六九硅业”,已经被英利处理成为一个长期的资产减值项目。在公司不久前发布的2011年度财务报告中,被减值了高达22.75亿元人民币之多,同期因此而被减值的商誉达到2.734亿元。这对于那些盲目追逐“垂直一体化”的企业是否多少是个警示呢?

根据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让每个劳动力专门从事生产过程的某一部分。劳动专业化能导致更高的总产出,斯密显然认为更高的专业化程度更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就说光伏行业,垂直产业链所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比如多晶硅是化工行业,太阳能电池则属于半导体行业,电站属于电力行业。正如专家所言,“当产业链铺得如此之大,拉得如此之长的时候,对技术和管理上都有很高的要求,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做到的,它涉及到较长的资金链、多个技术领域和拥有一定难度的过程管理。以中国光伏产业目前的局面来看,只有少数的大型骨干企业能够做到。”

各有各的好哪个是你的“菜”

事实上,任何产业都有“一体化”与“专业化”的差别,而企业也面临着在这两方面的选择。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秘书长王月海认为,市场分工和全产业链各有各的好处。“但是从产业发展的成熟化趋势来讲,分工是趋势,比如说德国,但是在中国,产业发展状况比较复杂。”

“垂直一体化”模式有个显著功效就是: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目前而言,太阳能发电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是自己的成本,它需要凭借低成本来和传统电力及其他新能源产业进行竞争。“垂直一体化”的战略和规模化的结合似乎成为降低成本的不二选择。但有关预测表明,企业们的产业链整合之路,要想做大做强,还是会随着自身的发展逐渐抛弃一些业务,最终回到专业化分工的轨道上来,预计这还需要两、三年的发展才能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

一名长期观察此行业的券商分析师曾表示,“无论一体化还是专业化,都有生存的空间。但是长期发展来讲,与半导体行业类似,这是一个高度关注成本的行业,必然会导致分工明确”。

对于众多光伏企业来讲,“一体化”与“专业化”两种趋势如何发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能够盈利。各有各的好哪个是你的“菜”,适合自己的,得到市场考验的,才是你的“菜”。好的企业,必是能找到自己最好的“菜”。

关于整合与分工,一体化还是专业化,当然会争议不断,而且将伴随光伏的发展历程。没有绝对的模式可拷贝。然而盲目扩张,一味追捧,无异于史话之“东施效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行业查看更多>光伏产品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