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人物正文

任丙彦——为光伏太阳能产业而奋斗

2012-04-05 11:47来源:21世纪新能源网关键词:任丙彦光伏太阳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任丙彦却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多年从商的经验,对市场作出了理性判断:“多晶硅生产技术被国外封锁,国内技术还不成熟,项目占用资金太大,况且这么多企业一哄而上还可能造成产能过剩,这个项目不能上。另外,集成电路抛光片项目也是一样,要量力而行。”分析利弊,靳保芳十分赞同任丙彦的意见,晶龙没有上马多晶硅和集成电路抛光片项目。现在看来,这样的决定很明智。事实验证了任丙彦判断的正确性,2011年全球光伏行业进入市场“寒冬”,多晶硅价格更是一路下滑至每公斤20多美元,国内多数上马多晶硅的企业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大包袱,陷入亏损境地,许多企业因此元气大伤,而晶龙却能一身轻松,逆势前行。

放弃短期利润,断然抽身撤离,这其中的阵痛,非决策者不能体会。“但有些决定是必须的。”任丙彦在宁晋晶龙园区内自己的住所里对笔者说,此时他对面的壁挂电视里正播放着中央九套的纪录片《东非大裂谷》。“你看,就像这些动物一样,蜥蜴断尾、章鱼断腕,都是为了生存。我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有责任带领大家生存下去。老靳他们凭的是胆识和魄力,我只能凭技术和知识帮助他们擦亮眼睛,尽量避开大的风险。”

但事实上,任丙彦所作的贡献远非“生存下去”这么简单。目前,晶龙集团已位列中国电子百强第12位、中国企业500强第280位,单晶硅产量和硅晶太阳能电池产量在全球光伏界排名第一,为宁晋县做出了突出贡献,上缴税金占到宁晋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晶龙集团的对外宣传资料中这样描述任丙彦:“……(他)作为技术领军者参与了晶龙从0到267亿元产值的全部创业过程。”

3.好“面子”——

“形象只是外在的东西,我真正希望的是大家的思想能有个转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晶隆半导体厂建厂之初,几位技术人员去北京买拉晶所需的氩气。不料三天之后,几个人空着手回来了:“北京人听不懂宁晋方言,还嫌俺几个土气,排了好几天队也没人理俺们啊!这城市人对农村人太不公平了!”任丙彦一听就急了,披上军大衣就往外走。时值隆冬,他窝在卡车的后车斗里,颠簸七八个小时到了北京,亲自与供应商交涉。就这样,一连去了五六次,才把事理顺了,但任丙彦心里却说不出的憋屈。

“老靳跟我说过,他要建的是一个‘跨国集团’。可咱在自己家里就先让人瞧不上,还跨哪门子国?”任丙彦意识到,除了产品质量,“人”的形象也至关重要。自那之后,他只要参加商业谈判和出国考察,就会有意识地多带上几个人:“让大家多出去走走看看,经历几次大场面,形象气质自然就不同了。”

2005年,晶龙集团阳光硅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燕郊成立,任丙彦趁此机会拉开了“形象改造工程”的序幕,他“动刀”的第一批对象就是从阳光硅谷的高层管理者开始的。阳光硅谷的部分管理者来自小县城,身上有股子大大咧咧的劲儿,从不把个人形象当回事儿。阳光硅谷一成立,任丙彦就立下了“接待来宾必须着正装”的制度,可第一次,有几个人穿着大汗衫就来了。任丙彦当即让他们回去换西装打领带,“否则这次你们就不要出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