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企业正文

英利欲低价夺标 2012中国光伏转向本土竞争

2012-03-30 09:12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关键词:光伏企业光伏产业英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月21日美国公商务部公布对中国光伏企业初步征收的反补贴税,整体范围在2.9%至4.73%。在美国开展反补贴同时,欧洲最大的传统光伏应用市场__德国之前有传言可能联合欧盟其他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

不过,i美股分析师王毓明对记者说,“目前欧洲情况并不明确,看不到类似跟从美国“双反”迹象,目前妄下猜测并不是很合适”。据公开资料显示,欧盟是世界光伏市场大户,也是中国最大的光伏出口市场。

2011年,仅新增光伏产品需求,德国就达到7.5GW,西班牙达9GW,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极其可观。而中国2011年光伏总产量达到约21GW,其中出口占15-16个GW,对欧盟出口虽尚无最新数据,但相当可观,粗略估计占65%。

王毓明补充到,“虽然德国对于光伏产业的政策已有变动,但欧洲对于中国有竞争力的光伏产品依然有需求”。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欧盟与美国作法一致,必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三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

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是“三头在外”的格局:融资渠道在国外、市场大半在国外以及原材料多晶硅依赖国外。

多晶硅在前两年经历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当时国内主要依靠进口原材料,国外主要生产厂家为美国的赫姆洛克(Hemlock),德国的瓦克(Wacker),日本的德山曹达(Yokuyama)等七家。

据业内公开论文披露,2009年七家主要厂家产量之和约占全球总产能的70%,如果以销售收入计算,7家公司的销售收入更占全球销售收入的80%以上,而随着下游需求激增,多晶硅价格一路上扬,这几家企业当年可谓赚得盘满钵盈。而德国的瓦克,韩国的OCL还有日本的德山曹达也进而增加了直接投资,将有关工厂放在了中国国内。

而国内也传出了盲目的跟从的声音及错乱不齐的步伐,对于多晶硅当年暴利印象的追逐以及克服对外原材料依存状况,各地多晶硅项目大量上马,直至国家层面针对多晶硅产能过剩的重视以及相关环境治理的担心__2011年1月24日,《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出台,形势有所缓解。但由于市场的力量已经展现,“看不见的手”已让多晶硅天价陨落。

“光伏产业肯定会进入一个整合期,而且整合也将是全方位,立体式的。”上述分析师王毓明向记者提到。切肤之痛固然难以承受,却是中国各地缺乏协调而又快速发展模式的必然之路。

“经测算,英利集团今年一季度将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进出口额实现6.35亿美元。把进出口额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可以说将实现进出口额40亿元,其中出口30亿元,进口10亿元”。

英利宣传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黄河水电新能源控股公司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国资委直属企业),是一家在多晶硅生产亦有所专注的企业,该公司1250吨/年的多晶硅产能,其中1000吨是电子级的多晶硅(250吨是太阳能级别),虽然不一定马上能够达到电子级别要求,但是相对太阳能级的要求还是超过很多,所以可以在光伏市场上进行商品量销售。

同时,该公司立足于中西部广大阳光充足地区,将给国内光伏市场带来新的活力。相信在国内外情形转变的大背景下,英利的竞争策略调整会给国内的光伏企业点亮一个信号——扩大内需,立足中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产业查看更多>英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