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其他财经正文

市场容量飙升 光伏逆变器掘金千亿

2011-08-30 18:44来源:中国证券网关键词:太阳能发电光伏逆变器光伏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政策重心偏向“屋顶”

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推出一系列例如“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等政策措施,以发展国内屋顶太阳能和光电一体化建筑的示范推广。今年以来,以金太阳示范工程为抓手,国家对于屋顶光伏电站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继去年调整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补贴办法后,今年相关部门更是进一步明确了示范工程的财政补贴政策,近日财政部又宣布启动了今年第二批24.7万千瓦金太阳示范项目。

今年初,有报道称,去年启动的第二轮280兆瓦光伏特许权招标项目到今年5月有七成未开工。主要原因是项目投资收益预期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但企业层面仍显动力不足。在此情况下,屋顶光伏电站由于并网容易、投资成本相对较小,补贴政策相对明确等因素,开始展现更大的潜力。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资深研究员李胜茂表示,德国和意大利等国近年来纷纷调整各自的补贴政策,推广中小型光伏系统,推动建设屋顶太阳能电站,这也显示出屋顶太阳能产业未来在全球的发展趋势。

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将大力推进屋顶光伏电站发展。

产业增长或大幅提升

目前,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国内的推广仍显不足。据了解,“金太阳示范工程”(90%项目为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即屋顶太阳能电站)过去两年启动的近60万千瓦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只完成30万千瓦左右。“十二五”规划提出3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相当于在目前基础上增长9倍,而到2020年实现25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则相当于是目前规模的80多倍。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衍鹏表示,2010年末,屋顶光伏占光伏总装机容量的28.8%,结合光伏“十二五”规划总装机容量的目标看,2015年光伏屋顶计划占比与目前基本持平,预计产业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3.5%。而2015-2020年,屋顶光伏产业将成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核心,其装机容量将达到总装机容量的一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2.8%。

分析人士指出,屋顶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或将带来晶硅和薄膜等光伏电池技术的市场调整。陈衍鹏认为,尽管晶硅是目前行业主流,但由于薄膜电池柔韧性强的特质,其在BIPV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具有优势。加之薄膜电池成本相对较低,转换效率不断提升,未来薄膜电池厂家或将享受到更多的利好。

广发证券:光伏产业专题报告系列之光伏逆变器

光伏产业,“黎明前的黑暗”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光伏下游电站市场的融资环境渐趋好转,2009年下半年开始光伏产业强劲复苏,全球全年装机容量6.5GW。欧洲FIT普遍下调,上半年欧洲的突击安装将远超预期,我们最新预计2010年全球安装量9.8GW,同比增长50%。同时多晶硅厂商规模化扩充投产有利于成本继续下降,晶硅组件价格预计进一步下降;各技术流派薄膜厂运营经验趋于成熟,有利于实现量产,有效降低成本。欧洲上网电价的下调,有利于产业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厂商有利,也预示着该行业技术、资本在全球的重新整合,有利于电池成本下降,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参考我们前一篇报告《6th中国太阳级硅及光伏发电研讨会会议纪要》,2010.03.24)光伏逆变器,迎来黄金时光:光伏逆变器是光伏系统核心功率调节器件,占据系统成本比例在10-15%之间,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目前全球龙头SMA占据市场份额达44%,第二梯队四个厂商合计占据32%市场,其余超过150多家公司分割剩下的市场。当多晶硅、组件厂商为微薄利润拼得头破血流之际,光伏逆变器巨头SMA得益于终端市场的规模化安装,2008年开始进入高利润增长时期,连续两年EBITmargin接近25%。预计未来两年光伏逆变器行业仍保持高利润阶段,随着进入竞争者越来越多,利润率有所下降,但得益于终端系统安装总量的增加,该行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品牌、技术、服务、渠道成为制胜之道。

本土厂商,与狼共舞由于终端市场启动时间晚,国内光伏逆变器厂商普遍规模小,结构工艺、做工、性能稳定性等指标跟国外一流水平有一定差距,但占据国内市场超过60%的龙头企业合肥阳光电源已取得长足进步,并开始进军欧洲大功率市场。随着国内政策的推动,预计国内到2020年光伏逆变器总需求量至少达18.6GW,市场规模超500亿元,而2008年全国光伏逆变器产量约25MW,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国际巨头从2009年开始集中在国内抢滩布局,国内竞争将日趋激烈。

上市公司机会:关注国内龙头企业合肥阳光电源在近年上市带来的机会,同时上市公司中不少企业已开始进入这个市场,但大部分处于研发阶段,预计未来一年对公司无重大利润贡献。投资者可积极关注中航电子、荣信股份、天通股份、九州电气、科华恒盛在光伏逆变器方面研发销售的进展。

风险提示:1、光伏逆变器研发进展缓慢,从样机到形成性能稳定的产品周期过长2、国外巨头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毛利下降

国海证券:光伏逆变器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太阳能组件所发出的电是直流电,必须通过直流变交流后,才能接入电网或负载。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发电系统必不可少的器件,在光伏系统中的成本占比约10%~13%。

欧洲是全球光伏最早兴起的地区,其逆变器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SMA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此外,美国和日本的几家厂商也具有很强的实力,全球前五位厂商的市场份额超过70%。

由于中国的太阳能终端市场启动较晚,国内的光伏逆变器厂商规模较小,国产光伏逆变器在工艺、性能稳定性等指标与进口产品有一定差距。

国内的光伏装机市场,主要来自于能源局的大型光伏示范电站和“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2010年,国家能源局第二批招标电站总设规模为280MW,共13个项目。金太阳示范项目对关键设备(光伏组件,逆变器和储备电池)按中标协议价格给予50%补贴,其他费用按不同项目类型分别按4元/瓦和6元/瓦给予定额补贴。由此推算,金太阳示范工程电站的建设成本约7-8元/瓦,2010~2011年可回收投资成本。金太阳示范工程下,国内光伏电站已经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市场热情较高。

此外,2010年12月2日,四部门联合宣布将借助财政补贴、“太阳能屋顶”项目等举措,强力推动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大规模应用,力求在2012年完成1000MW新增装机,保障实现2020年20GW的累计装机目标。

中国的光伏装机市场面临拐点,即将启动。2010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约500MW,是2009年140MW装机量的3.5倍。我们预计2011年国内的新增装机容量接近1GW,2012年有望达到1.5GW。以目前光伏逆变器每瓦1.1元~1.2元的价格计算,未来两年国内的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1亿和17亿。国产光伏逆变器进去黄金发展时期。

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光伏逆变器的生产仅是向英飞凌、西门康、三菱、富士等国际巨头供应商购买核心元器件后进行组装。由于不需要复杂和昂贵的生产设备,固定投资较小,行业进入壁垒不高。未来1~2年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具有优良技术功底和较高成本控制力的企业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光伏逆变器可分为大功率逆变器和中小功率逆变器,大功率逆变器技术门槛要远高于小功率逆变器。目前,国内厂商进入者较多的领域是中小功率逆变器,其技术已与国外厂商处于同一水平。小功率逆变器产品产异化较小,产品的稳定性、成本以及交货期是生产商主要的竞争领域。海外企业的交货期一般为6~8个月,国内企业拥有地理优势,交货期相对较短。同时,国内企业产能建设快,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中小功率逆变器上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大功率逆变器(300KV、500KV等)因功率较高,对稳定性提出了较大挑战。未来光伏逆变器的技术竞争主要在高端大功率逆变器领域。

国内光伏装机市场的启动,使国产光伏逆变器进去黄金发展期。短期内,率先通过质量认证的企业拥有先动优势。但光伏逆变器行业进入壁垒相对不高,暴利之后,成本和技术优势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上市公司中建议关注入围金太阳示范工程的科士达和许继电气。

国金证券: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将超千亿

近来,太阳能发电行业持续受到市场看好。我们认为,太阳能发电成本在未来的3至5年内将达到平价上网,由此将带来对太阳能发电需求的爆发增长,光伏逆变器市场也将因此大幅增长。

光伏逆变器是通过电力电子的方式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模块设备,是连接光伏发电和电网的重要纽带。

光伏逆变器是光伏产业中最后一个规模巨大且没有被充分挖掘的富矿。根据我们的测算,光伏逆变器目前的市场规模为43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5年,即使考虑售价下降,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也将超过1000亿元,是光伏零部件中不多的能够超千亿的细分子行业,竞争的胜出者有望成为超百亿的大型公司。

据了解,目前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主要由SMA等大厂垄断。最早进入市场的SMA独霸40%市场,是毫无争议的龙头,而前四大厂商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目前国内企业在光伏逆变器市场所占的份额较小,约占5%左右。

实际上,从行业属性来看,光伏逆变器是较为适合在中国成长的行业,主要原因为:首先,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在市场上有先天的优势。其次,中国企业具有成本优势。据我们测算,国产逆变器成本有望达到进口的40%。此外,中国企业具有技术基础。光伏逆变器从本质上看是电力电子产品,而国内企业在电力电子领域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水平都具备很强竞争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太阳能发电查看更多>光伏逆变器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