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难产背后解读

2010-08-30 14:00来源:中国能源信息网关键词: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学界和政界,的确存在对新能源的态度截然相反的两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环球企业家》,在制定新能源发展目标时,有人提出了新能源已经产能过剩,再进一步发展是否合适的质疑,而另一些人则坚持新能源尚在发展早期,应当“超常规发展”。“比如在制定风电规划时,有两院院士就主张风电只定1000万千瓦的目标(现有规划是2020年前达到2000千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向《环球企业家》透露。

    去年8月,因为对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质疑,发改委已经将原来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改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在积极的“振兴”到更为中性的“发展”背后,是发改委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程度的纠结心态。

    在污染与过剩误解之外,新能源规划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还在于与传统化石能源的博弈。“传统能源有一个异常强大的利益集团,有着更为强势的游说能力,他们不会把自己的份额让步给新能源。”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看来,尽管政策已经明显向新能源倾斜,但也只会增加能源未来的增量而非现在的存量中,化石能源的现有份额丝毫不能被新能源损害。

    这一点,对于期待政策鼓励的新能源企业来说体会则更为深刻。国内一家著名新能源企业的创始人认为,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永远是弱者:“在政策制定那里没有代言人。”近两年新能源产业表面上发展迅速,但与传统能源集团相比,实力仍有天壤之别。

    从技术角度上,这次新能源规划也超过往届。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和车用新能源首次被纳入到规划当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改委专家告诉本刊,规划迟迟还不出来的原因在于“一些敏感问题尚未厘清”,比如新增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问题是石化企业还是国家电网来建充电站,仍有很大争议(详见gemag.com.cn《电动车往左,充电站往右》一文)。

    而对于发改委制定的新能源目标,其他部委能否全数通过同意也存在变数。“目标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财政部拿出补贴的多少,也关系到电监会是否有能力让这些新能源电全部上网。”孟宪淦说,这些问题均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

    尽管困难重重,经过3年的探索,在政策罕见的频繁变化中也可以窥见决策层对新能源产业认识的加深: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然而,在2009年9月以来,官方的这一说法却悄然改成: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可再生能源已经变成了非化石能源,后者增加了核能,实际上风能、太阳能的比例是不增反降了。在2010年两会时,国务院温家宝更是将新能源纳入到“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的宏大战略中,节能减排这一能源使用端的低碳路线整体排在了新能源之前。

    不仅是总体目标,3年来政府在对各种新能源的重视程度上也经历了有趣的变化:在2007年的《中长期规划》和2008年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生物质能被放在了仅次于水电,高于风电和太阳能的重要程度,而本次《新兴能源产业战略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领域排序却已变为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从‘可再生能源’到‘新能源’再到‘新兴能源产业’,这是一个聪明的变化。”周大地告诉《环球企业家》。鉴于风能、光伏和生物质能依然是昂贵且不稳定的能源,目标的修改应是从天真回归理性的表现。

    尽管目前尚难以预测这次新能源规划何时能出台,但面对全球日渐升级的新能源产业竞争,一部趁早指明发展方向、让新能源企业抛掉政策变化风险后顾之忧的产业发展规划仍宜早不宜迟。表面看来,三五年后等新能源成本降低到财政可以接受的程度再大规模启动市场,虽然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延误了和国外的技术竞争战机,则这个“唯一与全世界同步的产业”也难以避免再次追随外国的厄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查看更多>风力发电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