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其他企业正文

晶科、晶澳、隆基、天合、通威,五大巨头五个方向!

2025-04-07 09:25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作者:水七沐关键词:隆基晶科光伏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春回大地、气温蹿升,深处“严寒”的光伏行业也正直面着久违的躁动,抢货、抢工期、抢并网……

然而这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似乎更像“最后的狂欢”,因为政策在催生抢装潮的同时,也在彻底颠覆以往的投资生态,回旋上游,2025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或许等来的不是期待中的穿越周期而是最为惨烈的淘汰赛。

但抱怨不如行动,从晶科、晶澳、隆基、天合、通威五大巨头的市场轨迹来看,他们已在各自的方向上快马加鞭。

晶科:光储并进

时间拉回至2020年,当已连续四年霸屏组件出货量之王而面临赶超风险时,晶科选择了暂时蛰伏以抢先布局下一代技术。与此同时,晶科将触角探向了储能。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底晶科在其经营范围新增了储能业务;2021年年报显示,晶科家庭户用及工商业储能业务主流市场渠道已经逐步打开;2022年,晶科持续加码储能,成立多个储能公司业务涵盖从电芯到PACK组装等多个环节,并推出了户储、工商储、大储三大解决方案;2023年,晶科高层对外强调“储能和组件业务一样同等重要”,储能也被列入主营业务。

近两年,在晶科官方渠道上,储能订单毫无疑问成为重点披露方向。今年开年,在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的2025年战略畅想中,“光储平价上网”被列入坚定作为的第一选项。第一季度,晶科已连续签订或交付德国、澳大利亚、中东、泰国等多个储能项目,光储联动趋势可见其中。

尽管晶科目标直指“全球前三大储能供应商”,但2023年度,其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营收仍占比高达98%。

晶澳:内外“开花”

晶澳,则为业内低调的代名词,却始终盘踞于第一梯队。

无可否认,行业风暴之下晶澳也行至又一个十字路口。然而,汹涌的市场质疑声之下,组织调整、人事变革、资本动作……国内外重要订单,晶澳的身影随处可见。

海外市场,开年至今晶澳披露了多个重要订单。全球最大光储项目,包含5.2GW光伏电站,并配备19GWh电池储能系统,5.2GW组件大单便由晶科和晶澳两家平分。晶澳还拿下了非洲最大光储项目——康翁波(Kom Ombo Abydos)二期1GW+600MWh光储项目,其1.25GW组件将全部由晶澳供货。值得重视的是,据悉康翁波一期项目组件同样由晶澳独家供货,这也足见晶澳产品的实绩和品牌的影响力。此外,3月,晶澳与墨西哥知名光伏分销商Exel Solar达成260MW组件分销协议,并且还独家供货了韩国SK集团旗下主营综合能源业务的SK E&S独立开发的首个韩国本土大型地面光伏项目,以及LG集团越南工厂。

国内市场,晶澳则加速拓展“朋友圈”。去年底,晶澳科技董事长靳保芳拜访了中核汇能,双方就强化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入交流。今年开年,新任中国区总裁靳军辉到访电建国际旨在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海外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此外,晶澳还分别与创维光伏、山东高速(新加坡)有限公司、越秀产业基金签订了战略合作。

不难发现的是,组件业务之外,作为晶澳“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一翼,晶澳智慧能源动作频频,这也将进一步为晶澳由单纯的生产者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塑造多元化收益模式增加筹码。

隆基:疯狂签单

于技术迭代中建起的“隆基王朝”,依旧押注于技术。

两年前的2022年,当大部分企业站于n型TOPCon技术,并且TOPCon产能已开始大规模席卷市场之时,隆基终于揭开了下一代技术的神秘面纱。2022年11月,隆基发布了基于HPBC技术的新一代组件新品Hi-MO6。不足一年后的2023年9月,隆基董事长钟宝申在半年报业绩会上表示,BC电池将是未来5-6年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未来隆基的大量产品都会走向BC技术路线,自此了官宣了隆基“All in BC”。2024年5月,隆基发布基于HPBC二代电池技术的Hi-MO 9组件新品,并计划逐步将HPBC 1.0升级为HPBC2.0。

但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组件出货量,BC组件销量占比仅不足30%。这也是BC产品的真实缩影,据相关企业透露,2024年BC产品全球市场占比约5%。因此,提高BC产品市场占比也成为隆基的首要任务。

一季度,在隆基官方渠道上,也开启“爆单”模式,在欧洲、中东地区等连连签下订单。

不容忽视的还有,尽管争论不休,但隆基确已掀起BC浪潮,BC军团逐渐扩大。这次,隆基是否将再次搅动行业格局呢?

天合:战略升级

早在1997年,嗅到太阳能商机的高纪凡便创立了天合光能。15年后,当天合仍然高居组件出货量榜首时,高纪凡已准备好再次提前出手。

2015年,高纪凡挂帅成立天合储能,至此也宣告了天合正式跨界进军储能行业。财报显示,天合储能业务至今已涵盖源网侧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系统、户用储能系统等储能系统以及储能电芯、储能电池舱、储能变流器、综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等核心设备。

2018年,天合进一步拓展版图,收购全球首批光伏跟踪支架企业之一、西班牙公司Nclave,进军跟踪支架领域。叠加系统开发,天合早已形成三大业务板块:系统产品、系统工程以及智慧能源业务。2023年度,系统产品中组件业务营收占比仍高达

但提前布局无疑也构成了天合的强大底气,当制造产业链深陷泥潭难以解脱之时,“变阵”轻而易举:今年1月3日,天合光能发布公告,选举高海纯女士为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联席董事长,并担任公司解决方案事业群总裁,致力于将公司从光伏产品制造商转型升级为光伏及储能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托举二代、战略升级,两全其美。

今年一季度,由组件、支架、储能组合而成的天合综合解决方案已快速挺进英国、日本、西班牙等重要市场。

通威:技术“通杀”

备受瞩目的“通威帝国”横跨农业和光伏两大板块。光伏产业链,通威早已拿下硅料、电池片双“桂冠”,并且通过联姻天合等其他头部企业,实现了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到电站的全产业链覆盖。但通威自2013年便拥有的组件业务,多以配套自用为主,并未大规模对外销售,直至2022年。

2022年8月,在华润电力3GW光伏组件集采中标候选人中,赫然出现了通威的名字,至此也宣告了通威正式“杀入”组件供应商,剑指全球前三。

由于手握上游产业链话语权,通威组件的成本和品质控制能力自是被认为独家优势,借此也进一步加速了扩张步伐。2022年通威便进入全球组件出货量前十,2023年已跃升至第五的位置。然而,在终极目标仍未达成之时,继续深化组件战略也成为通威的重要任务之一。

不过,不同于其他头部企业,在技术路线上,通威选择了“通杀”。TOPCon技术,据悉自2020年开始通威自主研发了“TNC”(Tongwei N-passivated contact cell通威N型-钝化接触电池)技术。3月20日,通威宣布,经国际权威认证机构TüV测试,在2382*1134mm标准尺寸下,通威TNC-G12R组件正面功率达到682.8瓦,转换效率达25.28%;在2384*1303mm标准尺寸下,通威TNC-G12组件功率达到778.5瓦,转换效率达25.06%,再次刷新了TOPCon两种主流版型的组件效率和功率纪录。而异质结技术,通威同样早已入局了异质结俱乐部,2384*1303mm标准组件尺寸下,组件功率、效率已分别刷新至783.2W、25.21%。

与此同时,夯实海外市场同样是通威急需补足的短板。一季度,通威集中披露了来自意大利、波兰的多个海外组件订单。

( 来源: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 作者: 水七沐 )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