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山东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积极参与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

2024-04-16 09:34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关键词: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可再生能源山东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章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以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为导向,统筹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能源保障、现代水网、市政公用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共建综合立体交通网

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以济南枢纽为核心,完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并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的都市圈内联外通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在都市圈主要通勤方向上构建“环米字型”轨道交通主骨架,积极推进济滨高铁、济枣高铁、德商高铁,有序推动市域(郊)铁路发展,研究推动向有条件的县域延伸。加快济南城市轨道交通二期规划项目建设和三期规划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建设济南云巴高新东区环线。

畅通都市圈公路网。完善济南都市圈“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加快济南都市圈环线和济南绕城高速、济广高速、京台高速、青银高速繁忙路段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实施普通干线品质提升工程,统筹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合理布局进出城道路网络,有序开展干线公路过境段、进出城瓶颈路段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实现户户硬化路;统筹农村公路与农村生活供水、污水管网建设,适宜路段以旅游公路标准实施提升,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便捷通畅的跨黄通道,加快建设G104京岚线黄河大桥改扩建、齐鲁黄河大桥等跨黄桥隧。着力提高公路服役能力和服务品质,统筹新改建和大中修项目库动态管理,提升公路预防性养护实施力度。健全完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和安全设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推进济南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实施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强化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建立泰安、德州、淄博、滨州等市与济南机场的快速通道,实现都市圈内一小时到达机场。新开、加密国内外直达航线,加快打造联通全球、覆盖全国的航线网络。统筹机场与周边发展区域,实现空港枢纽与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城市有机融合,建成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标杆。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布局,完善通用航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低空监视服务网,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

打造海河联运的黄金水道。抓好小清河数字(智慧)航道建设,建成小清河复航工程,打通济南都市圈出海新通道,打造绿色高效的“黄金水道”。研究论证京杭运河—小清河联通工程、徒骇河通航工程,增强内河航道通行能力,扩大通达范围。适时开展黄河适宜段通航研究。加快建设小清河济南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河海联运和公铁水多式联运。

建设便捷高效运输服务体系。加强都市圈公共交通服务供给,实施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工程,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大容量快速低碳客运通道,研究利用既有铁路的富余能力开行市域(郊)列车。打造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旅客联程运输体系,探索推进民航、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联程票”制和安检互信,加快推进旅客联程运输“一票制”发展。推动都市圈内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同城化和优惠共享,完善跨城通勤交通服务网络。规范有序发展道路定制客运,加快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贯彻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深化国家交通都市建设,鼓励引导绿色出行。提升机场中转市场份额,增强中转功能,推行航空行李直挂和跨航司便捷中转,强化济南遥墙机场枢纽竞争力。高标准建设济南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联合搭建都市圈商品交易市场、展贸对接会等商贸流通设施及平台。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提供全程电子化服务。

第二节 夯实绿色安全能源保障网

实施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双轮驱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构建内外协同的煤炭供应链,建设煤炭储备基地,积极参与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大幅提高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优化都市圈电力主干网架结构,强化电力调峰能力建设,完善城镇输配电网络,提高都市圈电网输电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区域天然气干线管网互联互通,规划实施内联外通相关工程,提升天然气调峰储配能力。强化与青岛、烟台等市沿海LNG接收站联通,加快推进山东天然气环网干线和章丘—青州联络线输气管道等建设,实施跨区域天然气管网和运营平台建设。因地制宜稳妥推进清洁取暖,加大民用、农业种植和养殖散煤替代力度,完善清洁取暖长效机制,防止散煤复烧。统筹区域工业低温余热利用,依托电厂、大型工业企业开展远距离供热示范,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推动肥城市、聊城市茌平区等依托丰富热源实施外热入济项目,加快实施莱热入泰等项目,推动济南都市圈供热一体化,打造北方地区跨区域能源合作典范。

第三节 打造高效集约现代水网

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依托黄河、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统筹黄河水、长江水、淮河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等各类水源,衔接相关流域规划,完善跨流域、跨县区、多水源联合调度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和再生水主干管网建设,加强城镇再生水利用,鼓励农村地区就地消纳利用再生水资源。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加强骨干河道治理,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病险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防洪水利提升工程。搭建综合数字化共享平台,健全防洪减灾风险指挥体系,加强跨部门合作,建立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发挥整体防洪效能。提升城市内涝治理能力,提升都市圈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

第四章 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立足都市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创新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引导产业合理化布局,着力构建有重点、分层次、韧性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共同组织实施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协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扎实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轻量化铝新材料产业集群等提质增效,争创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积极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两链融合”,构建“技术—产品—场景—业态”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在量子科技、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区块链、元宇宙、空天信息、基因与细胞技术、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等领域布局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任务,构建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体系。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共同制定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众创空间。探索建设都市圈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加快建设济南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突破量子科技、区块链、空天信息等前沿技术创新领域。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商标品牌塑造和标准制定。围绕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股权合作等方式兼并重组,引导产业转型转产、环保搬迁和梯度转移。围绕钢铁产业等区域典型传统产业,推动钢铁企业加快实施升级改造,优化提升莱芜—泰安内陆精品钢基地,推动内陆非规划基地钢铁产能应退尽退,支持退出产能企业转型发展,打造内陆钢铁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标杆。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扩大5G建站规模。推进“千兆城市”“百兆乡村”建设,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到99%以上。实施新型数据中心建设行动,支持济南市打造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推动淄博市临淄区、肥城市、禹城市、齐河县、邹平市、聊城市茌平区、东阿县等建成一批面向垂直应用领域的数据中心,争取布局建设2—3个工业大数据省级区域中心和行业中心。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推动济南国家E级超算中心融入国家分布式超算互联网系统,建设边缘计算节点资源池,构建“边缘计算+智算+超算”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解析节点,构建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推进智能传感、数字孪生、云计算、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集成创新。打造无线宽带都市圈,实现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高速无线局域网覆盖。加快低轨通讯卫星系统组网应用,加强与地面通信骨干网融合,探索应用新场景。

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济南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人工智能+”融合开放平台,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核心软硬件、融合性新兴业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国算谷,巩固提升服务器整机制造全球领先优势,建设一批区块链基础平台型重大项目,推进区块链深度融合应用。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建立产业生态合作机制,联合举办数字经济项目推介活动,推动200个左右数字经济项目落地。

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创新应用,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产品个性化、管理智能化。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济南)、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应用,完善国家级、省级及边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推进济南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布局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每年培育10家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创新示范企业、1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积极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实施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计划,创建“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培育世界级“灯塔工厂”后备军。

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依托济南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大脑”优化提升工作,建成协同服务的都市圈城市大脑集群,合力建设智慧都市圈。深化智慧政务服务,进一步推进流程再造和“一次办好”改革,优化“爱山东”APP功能,推动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全部“掌上办”。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级、各部门事项、流程、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长效机制,推动信息新技术在城市监测预警、城市安防、打击犯罪等领域深度应用,开展大数据在社会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优化线上线下融合社区生活服务。健全覆盖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的同城化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实现都市圈内数据目录级联对接、一体运营。

第三节 促进服务业高端化品质化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升级。发挥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联动淄博加快发展科创金融,支持泰安市建设金融商务区,推动金融服务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等发展。支持济南市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态。加快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争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化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及物流通道布局,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统筹共享区域会展资源,联合举办会展活动,打造具有区域形象力的会展品牌。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构建都市圈高品质消费空间体系,积极打造泉城路、泰山天平湖、周村古商城、东阿阿胶城等智慧商圈和特色街区,推进老字号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首店、首发经济发展。积极布局发展无人零售、智慧零售等新型零售业态,丰富假日经济、夜间经济产品,布局离境退税店。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完善城市、街区、社区多层级、全覆盖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网络,健全社区商业配套,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培育电商基地和特色产业带。着力提升餐饮服务发展水平,加强餐饮油烟排放控制,实施鲁菜传承与创新工程,建设芙蓉街、宽厚里、齐盛里、黄河水街、泰安老街等美食地标。协同实施医疗服务提升工程,培育引进高品质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健康管理等服务业。以济南市成功创建普惠托育试点城市为抓手,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提质发展居民服务业,鼓励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个性化、品质化和高端化定制服务,发展“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绿色消费、数字生活、文化旅游、生态体验等消费新场景。推广发展时尚健身、室内冰雪、网络电竞等新型城市体育产业,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繁荣发展体育消费市场。

第四节 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高水平打造现代农业高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新型服务等乡村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济南、泰安、聊城、滨州等市协同发展预制菜产业,建设预制菜产业基地。积极开发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产品,大力发展精致农业、体验农业,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载体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支持淄博市开展国家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聚焦优势区域、优势单品,高标准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品牌。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建立都市圈农产品保供同城合作机制,协同布局农产品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点全流程流通体系,增强农产品调控配送能力,打造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联动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推广“减垄增地”“全域土地托管”模式,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快种质资源鉴定利用和新品种培育研发推广,推动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及改造提升,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

第五节 共筑优质产业生态圈

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制定产业同城化发展引导目录,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对接,强化济南周边城市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打造“济南研发+周边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格局。探索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产业合作模式,建立产业转移承接地间经济指标分算机制,推行“双向飞地”“异地孵化”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方式。

加强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分类培育一批5000亿级、3000亿级、1000亿级产业发展平台,支持加快建设齐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产业园区采取跨地区共建、共管、代管、托管等合作模式,协作开发建设运营。加快建设新型产业载体,积极引导工业生产企业上楼,布局建设“制造大厦”等,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产业社区建设,着力打造大型楼宇型产业社区、绿色建设产业社区、新材料产业社区等专业化产业社区。

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围绕重点产业,依托头部企业、相关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实现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产业链供应链有效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一批重点产业共同体。共建都市圈产业(链)合作机制,建立产业链协作需求清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发展。联合实施产业集群配套型和关联型企业招引工程,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完善供应链清单制度和系统重要性企业数据库,清单式管理高风险零部件和“卡脖子”技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第五章 协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加强创新资源整合、交流、共享,构建开放型、网络型、融合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能力,打造都市圈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增强济南市在国家创新布局中的战略位势。加快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高标准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积极推进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争取建设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山东创新中心、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等,积极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推进实施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北斗星动能、氢进万家等科技示范工程,支持开展济南至淄博高速公路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开展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大原创性研究。推动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承担相关战略任务,支持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创建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等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低空监测等领域省重点实验室,谋划建设黄河流域(济南)水生生物监测实验室等黄河战略重点实验室。

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群。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计划,推行灵活运营机制,高水平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实施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提升计划,培育建设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省实验室、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等。在量子信息、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种质创新、MEMS等领域,新创建一批省级平台基地,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创新体系。

第二节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打造创新共同体。推动都市圈各市(区)有效利用“创新飞地”“研发总部”等方式,建立跨区域创新协作机制。实施齐鲁科创大走廊东延工程,协同推进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建设,促进淄博科学城、大学城、创新谷、科创中心等科创片区与齐鲁科创大走廊高效链接,支持淄博市张店区加快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深化泰山智慧谷“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建设,强化与驻济高校院所对接,支持泰安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建设中科院空天动力研究中心、燃气涡轮动力研究中心、射线类科学仪器研发平台等重大创新工程,承接北京创新功能外溢,争取设立首都科研院所分支机构。

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突出济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带动作用,完善“1+6+N”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加快建设黄河流域技术转移中心。扎实推进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辐射带动都市圈实现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一批深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畅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支持高校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专业化建设。建立健全技术经纪人制度、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制度。充分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支持科研成果转化。

第三节 营造卓越创新生态

深化创新体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技术总师负责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等科技研发制度。全面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使用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行创新技术、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对都市圈内企业为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投保的产品综合险给予保费补助。不断完善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促进企业加快创新、提档升级。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建立改革举措和支持政策异地同享制度。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编制发布主导产业、重大创新工程及重点项目所需的紧缺性创新人才需求目录,协同引进领军型、高层次、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优化高层次人才安居、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政策配套服务。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以双向兼职、联合聘用、技术入股、项目合作、退休返聘、“周末工程师”等形式,实现人才“为我所有”向“为我所用”转变。高水平建设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推行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留到、回到本地就业。发挥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济南基地和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作用,积极探索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和服务管理机制,畅通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建好侨梦苑·国际人才港、山东省留学人才之家等人才集聚载体,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才育才用才。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鼓励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融资,发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的带动作用。用好济南市、淄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度,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打通都市圈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倡导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联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创新创业培训等活动。

第六章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推动改革系统集成、高效协同、走深走实,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协同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互利共赢。

第一节 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创新和完善济南都市圈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坚决破除各类城镇落户隐性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联合推进集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高水平人力资源服务业,打造人力资源全链条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创新人才自由流动、跨区互认、市场联合评定等体制机制,支持济南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打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服务业高地。联合举办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活动,畅通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

探索推动土地市场一体化。优化土地管理和高效配置机制,创新土地供应模式,逐步建立区域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严格控制增量,注重盘活存量。完善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推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应方式,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水平。支持都市圈在新旧动能转换和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省市县三级分级分类保障都市圈合理新增用地需求,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工程、重大产业项目优先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坚持以补定占,根据补充耕地能力,统筹安排占用耕地项目建设时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政策要求,在都市圈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

建立统一的技术市场。探索建立都市圈统一高效的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机制,畅通原始创新、概念验证、孵化培育、转化落地全流程全链条,协同促进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和资本化。加快清理和消除城市间因技术标准不统一形成的各种障碍。建立都市圈技术交易市场合作机制,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鼓励发展跨地区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等业务。

加快推动金融服务一体化。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鼓励金融机构、金融集聚区在都市圈合理布局,加快推进金融信息、票据流通、信用体系一体化,降低跨行政区域金融交易成本。支持都市圈内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上市融资,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搭建科创企业上市融资全方位服务平台。加强区域政策与财政、投资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强化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第二节 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

高水平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推动贸易和投资领域人民币跨境使用,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推进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扩大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增强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中医药等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作用,大力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促进文化贸易产业集聚,更好地打造黄河文化出海通道。支持都市圈内有条件地区探索设立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鼓励建设双向“飞地”合作平台,建立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等重点区域制度创新协同共享机制,协同开展制度创新和产业合作。

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依托中国(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优化完善济南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形成“一点接入、一站服务、一平台汇总”的专业化服务支撑。推进中国(济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发展“集货集发+采购供货+代采代发”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新模式,培育跨境电商本土品牌企业和品牌商品,建设海外仓、边境仓,到2030年培育形成50家左右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和龙头企业,打造20个跨境电商园区。

高水平建设国际化园区。推进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聚焦世界500强企业和产业链引擎项目,实施“标准地”招商,培育国际一流产业集聚区。推动济南综合保税区、济南章锦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建设发展好淄博综合保税区。支持淄博市打造鲁中国际陆港,支持齐河打造一单制国际内陆港。积极推动高水平开放,支持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山东淄博经济开发区国际合作产业园、山东周村经济开发区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中韩(肥城)绿色园区等平台载体加快建设。

第三节 合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推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开展准入壁垒排查清理,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改革,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打造一批主动提醒、静默认证、免申即享、智能审批等服务场景,持续扩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领域。探索“展品变商品”“首店绿色通道”机制,提升审批时效性和便利性。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强涉外商事法律服务,建设涉外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实施政务联通互认工程,强化都市圈内的政务合作,推动各类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都市圈内的异地同标准办理,为群众和企业提供触手可及的“就近办”政务服务。持续开展都市圈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支持济南市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园区行政处罚权改革。实行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依法推行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度,建立完善容缺受理制度,实行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智能审批。健全都市圈内海关、商务、交通运输、口岸物流等部门合作机制,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应用,推进通关流程电子化,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建立济南都市圈区域12345热线联动机制,高效推动企业和市民诉求“接诉即办”。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建立健全清除隐性壁垒和排斥潜在竞争者行为长效机制,取消企业差别化待遇,加快取消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企业异地备案手续。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建立举报处理和回应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率先在信用信息互联互享、跨区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诚信文化共建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开发信用便企惠企场景。建立市场监管协调机制,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统一监管标准,共同推进“互联网+监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山东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