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陕西西安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扩大光伏等优势产业!

2024-02-09 10:03来源:西安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产业政府工作报告陕西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月8日,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2024年重点工作中提到,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吸引外商投资,鼓励企业和产品“出海”,持续扩大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储能电池、二手车、光子产业等新的外贸增长点,提升跨境电商新能级,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对接,实际使用外资、实际使用内资分别增长6%和10%以上。

原文如下: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4年2月2日在西安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西安市市长 叶牛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四个着力”等重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抓好“三个年”活动和八个方面重点工作,推动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要求,自觉扛起“西部示范、西安先行”重要使命任务,切实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我们举全市之力圆满完成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服务保障任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气派、陕西风采、西安形象。借峰会东风,努力当好新时代国家向西开放“排头兵”,着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我们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更加注重工作谋划安排的系统性,更加注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更加注重加强市级统筹和促进区县发展的整体性,更加注重惠企利民政策供给的精准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安全性,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强力推进“保交楼”,千方百计“保回迁”,认真摸清债务风险,制定防范化解方案,及时消除重点领域隐患,着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

一年来,主要做了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基本盘”“实力盘”“长期盘”相互支撑的经济发展体系。深刻把握西安经济运行的底层资产和市场逻辑,积极应对各种形势变化,因时因势推出稳增长六项激励措施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支持政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10.76亿元、增长5.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1.92亿元、增长14.1%,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7.7%。

“基本盘”保持稳定。新登记经营主体57.52万户、增长31.3%,新增“五上”单位1511个、总量达到1067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1.6亿元、增长3.7%。全年接待游客2.78亿人次、旅游收入3350亿元,分别增长33.9%、65.1%。公路铁路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1.52亿人次和2.97亿吨,增长148.6%和10.9%。商品房网签销售和二手房累计交易面积分别增长16.9%、72.7%。

“实力盘”支撑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2321.8亿元、增长8.4%。信息服务业增加值927.74亿元、增长7.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770.86亿元、增长5.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5万家、1.5万家。以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构成的“实力盘”占GDP比重达3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

“长期盘”蓄势发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00.08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8.5%、占工业投资比重83.7%、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11.5倍,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值比重39.1%、较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对俄罗斯和中亚进出口总值299.22亿元、增长1.02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9家、增长25.1%。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实际引进内资分别增长13.7%和12.1%。

(二)着力规范城市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秩序。坚持巩固优化提升,推动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实做细城市高质量发展基础性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更加完善。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并上报审批,实施功能体系与布局规划,出台“两办法一方案”及其实施细则,着力破解城市规划无章可循制约发展的突出难题。开展伴随式规划服务,制定详细规划“急用先编”任务清单,推动城市规划全覆盖。规划引领发展、促进片区开发、服务项目建设、解决遗留问题成效明显。

城市服务功能持续增强。机场三期和西十、西延、西康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京昆高速改扩建、107省道鄠邑段改造提升竣工投用。地铁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16号线一期开通运营,阿房一路、泾高南路建成通车。建成变电站30座、新增供电能力200万千瓦,全市安全供电能力达到1400万千瓦。加快高铁东站、团结村、幸福林带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37个,开工建设公共停车位2.12万个。

城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遵循特大城市发展规律,系统修订完善户籍、学籍管理等公共政策,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建立健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安全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强化大型群众性活动和营业性演出全流程管控,全力保障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设施安全运行,制定“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工作指引,深入开展城市清洁行动和停车秩序专项整治,从严整顿城管执法系统作风纪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三)着力找准谋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按照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要求推进“双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加速集聚。

创新策源能力增强。大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主体落成,国家超算西安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隆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奕斯伟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填补我国半导体领域空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5.23%、居副省级城市第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1.53件、增长25.1%。西安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创新能力在2023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首次进入“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强。

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总结推广西部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一港”模式和高新区“六个赋能”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800亿元、增长超过30%,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9个。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7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上市企业5家。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总结推广泾河新城产业园区建设、鄠邑区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和阎良区(航空基地)助力企业扩产能经验,加强产业项目要素保障和支持力度。投资130亿元的比亚迪汽车零部件扩产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隆基绿能年产100GW单晶硅片等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正式运营,西北首条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建成投产。全年供应工业用地1.75万亩,工业园区产值突破3000亿元,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和五大新兴产业营收分别增长10.1%、6.1%。

(四)着力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功能,整合国际港务区和浐灞生态区,提高开发区运行效率,优化行政区和开发区建设管理边界,明晰权责分工,促进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市区两级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规范设立财政出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形成权责清晰的长效监管机制。优化完善供排水运行管理体制,构建“一盘棋、一张网、一体化”大水务格局。建立市级“大片区考古”联席会议机制,大幅提升考古发掘和工程项目建设效率。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全面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我市成果,签订合作协议20余项,哈萨克斯坦驻西安总领事馆顺利开馆,在全国率先实现中亚“五国六城”客运航线全覆盖。“+西欧”集结线路达到23条,长安号年度开行5351列、运送货物464.8万吨,分别增长15.3%、12.9%,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家示范工程、长安号品牌效应显著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功能不断完善,最高检检察研究基地落户西安。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硬科技创新大会等重要活动,新缔结2个国际友好城市、1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全年为经营主体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16.94亿元。健全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财政类47.13亿元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直达经营主体。38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全程网办,与27个省58个市建立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供应,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码管地”。首创“技术交易信用贷”等23项改革案例在全国推广。

(五)着力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先立后破速立快破,统筹推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新成效。

秦岭保护常态化长效化。聚焦“五乱”问题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建设投运秦岭智慧化综合监管平台,全年修复秦岭区域生态19162公顷、河道311公里。

大气污染防治加力增效。制定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开展“利剑治污”专项行动,系统推进过境货车分流绕行、柴油货车通行管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主城区物流园区外迁,加强散煤治理和关中“三市一区”联防联控,完成12家重点企业退城搬迁或改造,淘汰和清洁化替代各类车辆机械2.9万余辆(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8天、同比增加38天。

河湖水系治理有序实施。强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先期供水,引蓝济李隧洞全线贯通,新建水厂3座、新增产能33万吨/天,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70万吨/天。全市6个国控断面和4个国考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六)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防范风险,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攻坚战取得阶段成果。“保交楼”项目交付8.6万余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总任务的91.9%。342个回迁安置项目全面开工,建成90个项目12.8万余套安置房。全面摸清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债务底数,一区一策、一企一策、一债一策制定防范化解方案,多措并举降低融资成本,严防债务违约,坚决清偿无分歧企业欠款,从严规范政府举债和投资行为,全市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风险防控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稳妥处置“8·11”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汛减灾“四项机制”被国家气象局在全国推广。加强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组织“应急时刻”综合演练,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有效增强。

城市安全管控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开展城镇燃气、自建房、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夯实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大幅下降。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获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积极化解重点领域和群体信访问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72万人。新建改扩建学校26所,新增学位3.3万个。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市红会医院、市儿童医院新院区等7个市级医院建成开诊,14个区县级医院、11个区县疾控中心如期建成,累计增加床位1.1万张。制定医保支持生育政策,扩大慢性病定点零售药店覆盖面。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3万套,分配公租房1.06万户。

乡村振兴工作有序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39个。粮食产量达到140.43万吨,“菜篮子”国考再获优秀,周至猕猴桃、泾河茯茶等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阎良区、临潼区分别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整改纠错村集体经济合同6.7万余份,建成街镇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运营服务中心177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8922元、增长13.8%。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8%和16%。出台加强城乡社区管理措施,着力提升社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有序增加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7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31所,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8个,获评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长安乐大剧院、开元大剧院等公共文化空间陆续投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建成开放,西安马拉松、首届社区运动会广获好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扎实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妇女儿童、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审计、档案、侨务、气象、残疾人、地方志、供销社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八)着力推进有为政府建设。深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弘扬自我革命精神,切实履行政府职能职责,不断提升行政效能。

从严要求政府运行管理。严格落实市政府党组“第一议题”制度,健全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台账管理、督导督办、定期复查等闭环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学习和贯彻落实力度,发挥党组会、常务会、专题会研究决策作用,坚持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相统一,坚持政策靠前发力和加强运行调度,进一步提高政府统筹协调能力,着力解决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突出问题。

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坚持尊法、学法、用法、守法,规范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第三方常态化评估机制在全市行政执法单位全覆盖。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95件、政协提案715件,办结率达到100%。

作风建设持续深化。以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倡导不回避、不推诿、敢负责、搞清楚、抓到底、严细实工作作风,以学增智、干事创业,针对复杂难题制定综合性对策,针对典型案例解剖分析,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做法,通过示范引领和一线督查推动工作落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戮力同心、砥砺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企事业单位、驻军官兵、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西安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与国家定位要求还不匹配,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特大城市转型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创新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技术和产业发展能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还不够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大气污染治理任重道远,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依然严峻复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交通等领域工作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创新立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战略,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推进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夯实“三个保障”基础,在重点领域上实现破难、破题、破局,努力把比较优势变为领先态势,把短板弱项变为后发优势,在融合创新中开辟新赛道,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充分激发千年古都精气神,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中勇当先行示范。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

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市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防风险、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关键阶段,统筹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压力不小,需要奋力一跳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我们要按照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敢作善为,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领域,扭住关键环节,突破瓶颈制约,实施前瞻布局,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工作实践中注重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始终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实施项目、部署推动工作都要坚持理性判断、现实选择、合理安排,把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和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作为主攻方向,以产业项目和社会资本投资为重点大抓高质量项目,以硬科技产业化为导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催生文旅高质量供给加快释放有潜能的消费,主动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优化要素配置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把“质”的竞争优势转化为“量”的规模优势,努力实现量质双升,争当高质量发展的西部先行示范。

(二)坚定贯彻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战略要求。深刻把握、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更加注重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统筹安排,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安全等现实需求,更加注重规划、建设、治理关键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人、地、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全域统筹、源头管控和全要素配置、全过程治理,着力解决片面追求规模、城市功能局部小而全整体散而弱、人口过度集聚、大城市病加剧等问题,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三)切实增强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坚持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和实践标准,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紧盯国家政策取向加强工作谋划和项目储备,紧盯市场经营主体需求变化和堵点痛点优化政策供给,紧盯发展短板加大投入强化扶持,兼顾点线面、把握时度效,多出牵引性撬动性政策,多谋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工作举措,更加注重产业、科技、人才、创新要素集成,更加注重财税、金融、土地、服务保障等政策衔接配套,更加注重市、区、部门间工作协同,着力解决简单粗放、过时失准、执行偏差等问题,切实以精准有效政策引导高质量发展。

(四)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把大安全观和底线思维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谋划和推动工作上强化政治考量、价值判断、合规审查,既要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又要对不能踩的红线心中有数、对不能碰的事情绝不逾矩,不能因为盲目、粗放、任性发展留下隐患。坚持主动作为、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切实提升行业领域安全水平,严防发生“灰犀牛”“黑天鹅”事件。

三、2024年重点工作

(一)聚焦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上攻坚发力

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围绕打造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功能定位,统筹建设古都核心功能承载区、东部双向开放引领区、南部高新技术与科教集聚区、北部先进制造集聚区、国家科学与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和秦岭生态保护示范区“七大功能区”,着力构建一主一副、多中心多组团、枢纽型网络化城市发展格局。以功能布局统筹行政区、开发区协调发展,各展所长、各美其美。

实施“中优”提升计划。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综合施策盘活低效资源,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用“绣花”功夫创新治理,做强科创、文旅、商贸优势产业,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要竞相打造古都文明传承示范区、高水平创新创业示范区、商贸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政府工作报告查看更多>陕西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