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山东威海:打通核电、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能源的上下游产业链

2023-07-24 10:27来源:威海市人民政府关键词:海上光伏光伏发电山东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7月19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打通核电、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能源的上下游产业链,以石岛湾核电基地为龙头,带动全市核能综合利用、核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同步向海上风电装备、氢能、光伏、燃料电池等产业链拓展延伸,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

原文如下: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威政字〔2023〕40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综保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威海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23年7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威海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威海视察指导工作,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期望,为威海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科技部对威海科技创新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威海抢抓机遇,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威海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部署要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全社会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精致城市建设成型成势。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根据《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创〔2016〕370号)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17〕38号),结合省“十大创新”和威海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基础与机遇挑战

(一)发展基础。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总面积579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1.46万。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现辖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设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南海新区。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08.1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16亿元。

1.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威海拥有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北京交通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以全新理念模式打造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组建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构建“1+4+N”创新平台体系,聚集386家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其中国家级27家;企业创新指数居山东省第1位,被评为全国首批创业先进城市,高区、迪尚集团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高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荣获国务院表彰激励,被列为科技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截至2022年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9.05%,“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8%。

2.特色鲜明的海洋之城。威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地理标志产品享誉海内外,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建有北方最大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被评为中国海参之都、中国牡蛎之乡、中国海带之都、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中国钓具之都、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中国海洋种业之都;建有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暖温带海洋大气环境综合试验站等大科学基础设施,成为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重要支撑;获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是全国唯一获得海洋领域5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2022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6%。

3.朝气蓬勃的开放之城。威海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拥有4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095.6亿元;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连续3次入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其中威海中韩“四港联动”入选最佳实践案例;被选定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成为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写入自贸协定的城市;被评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4.欣欣向荣的产业之城。威海全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新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新能源等八大产业集群,打造十条优势产业链;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双百工程”,截至2022年拥有上市企业18家,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0个,获得山东省省长质量奖6次,获批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5.闻名遐迩的旅游之城。威海依托幸福海岸、山地休闲两条旅游带,构建滨海观光、休闲度假、温泉养生等相互支撑的新业态体系,打造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打响“千里山海·自在威海”自驾旅游品牌,整合全域文旅资源,推出“春游初见,夏游热恋,秋游重逢,冬游表白”爱在威海四季文旅品牌产品,拥有A级景区48处,其中5A级2处、4A级12处,成功举办国际乒联男女世界杯赛、铁人三项世界杯系列赛、霍比帆船公开赛等国际性赛事,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入选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6.和谐文明的幸福之城。威海率先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全域“一片红”;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获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被评为“中国领军智慧城市”;获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城市,“双安双创”威海模式成为全国样板,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成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成全国首个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教育培训基地,连续8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正在全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

7.生态宜居的精致之城。威海空气质量连续6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位居全省第一;近岸海域水质全部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基本获得生态人居领域的所有国家级荣誉,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获社会领域最高环保奖项“中华环境奖”,城市宜居指数位居全国前列;获批全国首个“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入选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威海篇,成为全国首批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示范市,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二)创新优势。近年来,威海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速完善,科技投入与产出呈现“双提升”的良好态势。

1.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成立了威海市科技暨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和八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工作专班;先后出台《中共威海市委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威发〔2016〕19号)、《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威政发〔2018〕20号)等系列重大政策文件,营造良好“双创”环境。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8%,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山东省第4位,企业创新指数居全省第1位,稳居第一方阵。

2.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拥有科技企业孵化载体47家,其中国家级23家,孵化总面积达85.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12家。培育科技服务机构135家。持续举办“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中韩创新大赛”和“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等特色活动,获批山东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合作市。下辖4个区市全部获评首批省技术转移先进县,是山东省唯一实现“一片红”的市。建成威海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和高新技术市场。

3.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集聚。实施“英才计划”、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截至2022年底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专家数量达到51名,省泰山系列领军人才数量达到240名。创建了20个创业孵化基地、63个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与30余个城市结成人才合作联盟,成立山东省首家外国专家驿站,在威创新创业外国人才达到1400余人。近5年,共引进各类人才5万余人,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4.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建了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组建了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形成了“1院”引领、“4平台”支撑、“20机构”加盟的“1+4+N”创新平台体系。与176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有院士工作站37个,与9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关系,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在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建立18个引才工作站。连续19年举办“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打造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对外科技合作品牌。

5.创新创业成效进一步显现。高区成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6个片区之一,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高端医疗器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电子信息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荣成市获批首批国家创新型县。截至2022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7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25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42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89项,其中国家级18项,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主持在威海市试验验证的新体制雷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先进压水堆核电等技术成果落地验证并产业化;技术合同额年均增长10%以上,2021年底达到133.97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等8个产业集群列入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9家企业成为集群领军企业。

(三)面临挑战。威海市具有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改革创新能力较强、城市治理精致等基础优势,但与多数中小城市一样,也存在人才瓶颈制约大、资源聚集效率不高等问题。

1.创新优势和挑战并存。威海市作为精致型中小城市,各类示范试点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但受城市规模、区位限制,承接更高层面的国家、省战略部署竞争力略显不足。如,从山东省科技创新排名看,威海市虽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创新产出等稳居山东省第一方阵,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区域间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还不鲜明。

2.创新资源有待增强。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驻威高校院所少,仅有11所高校和3家研究院(所),研究型高校院所少,创新力量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仍然存在。体量较大、创新上具有话语权的行业龙头骨干创新企业不多。

3.创新创业环境有待完善。与全社会对科技创新资源的需求相比,与创新发展较快的区域相比,威海市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资金短缺的途径不多。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为突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提供威海经验、作出威海贡献。

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主动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水平推进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不断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新局面,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1.科技引领,统筹布局。坚持创新驱动,依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区位优势、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进行分类指导和统筹推进。

2.系统推进,重点突破。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系统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产业发展。立足基础,面向未来,坚持突破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

3.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夯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4.优化服务,协同创新。集聚科技资源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服务,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机制,推动开放协同创新,巩固具有威海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

(三)主要目标。到2024年,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要素充分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全面建成海洋特色鲜明、对外开放度高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1.创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进一步健全,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更大、方式更灵活,社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科技与金融结合更紧密,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30家。创新人才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320人。(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着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效率,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20家以上。技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10%以上。持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加快孵化载体建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25家,在孵企业超过160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3.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更加科学高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50%。企业梯次培育更加精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500家、16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4.产业集聚发展更加紧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稳定在67%以上。加快推进八大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碳纤维等新材料、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等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海洋发展局)

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

1.png

2.png

注:带*的为核心考核指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上光伏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山东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