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分布式光伏BIPV政策正文

山东东营: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5GW!

2023-07-13 08:45来源:东营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可再生能源装机光伏建筑一体化山东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绿色循环链接,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1.推进园区绿色循环化改造。提高化工、石油装备、橡胶轮胎、新材料、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等行业园区集聚水平,聚焦产业链重点产品和关键环节,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实施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为重点,推动上下游协作、废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动国家绿色循环能源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争创国家级、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加快生产工艺绿色化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原料优化、梯级利用、短流程、可循环技术,提高园区整体能效水平。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工业余热余压、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加快工业园区内企业间串联、分质、循环用水设施建设。到2025年,省级园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完成4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强化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升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依托利津县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加强工业废弃物多元化收集、处置、利用,推动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循环耦合。优化建筑垃圾消纳场布局,扩大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

3.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严格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识体系。分区域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系统,完善分类运输系统,提升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行绿色环保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到2025年,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责任单位: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4.健全循环产业发展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广“互联网+回收”等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提高资源再生和就地转化能力。依托资源循环利用骨干企业,提升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矿产”基地。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产品、家具、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逆向回收”模式。推进废杂铜回收体系建设,发展回收、加工、利用一体化模式,加强稀贵元素提取和铜元素高效回收,支持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贵金属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培育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骨干企业,依托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鼓励社区建设二手商品寄卖店、寄卖点,促进居民家庭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不断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1.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机制。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揭榜挂帅”机制,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实体机构,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建设,重点开展农业固碳、生态系统碳汇、生态保护治理等技术研究。借助山东绿色技术银行、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争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试点,推进技术成果资源交汇、推送和转化。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2.加强高能级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育。推进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加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打造绿色低碳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的核心载体。加大对黄三角农高区支持力度,着力打造特色种业、农业科技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为黄河三角洲区域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源头供给。对接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构建具有黄河三角洲发展特色的绿色低碳人才培养机制。精准集聚创新人才团队,激发领军人才绿色技术创新活力。探索多渠道师资培养模式,鼓励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东营职业学院等高校增设节能、储能、氢能、碳减排、碳市场等相关专业,加大多学科交叉的绿色低碳人才培养力度。(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3.争创绿色低碳核心技术策源地。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绿色低碳领域“卡脖子”和共性关键技术。聚焦清洁生产、节能降碳、绿色开发等方向,加大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力度,持续降低行业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整合驻东营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本土科研力量,推进湿地、盐碱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研发与示范。支持胜利油田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一体化、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耐温抗盐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征集,面向社会进行推广和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油地校融合办、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八)碳汇能力提升行动。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优势,打造黄河零碳三角洲标志性示范区。

1.巩固生态系统碳汇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提升生态林场建设水平,建立以黄河口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稳定现有森林、湿地、海洋、土壤等重要生态空间的固碳作用。加强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探索开展黄河三角洲地区海陆典型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建立碳汇工程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科技局、自然保护区管委会)

2.增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碳汇能力。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推进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滩涂一体化保护治理,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统筹推进水系贯通、湿地修复,构建科学生态补水体系,促进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高质量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构筑黄河三角洲生态安全屏障。以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为重点,加强沿海湿地资源和野生物种保护,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充分结合黄河三角洲生态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打造滨海湿地资源保护带,构筑河陆滩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增强湿地碳汇能力。(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黄河河口管理局、自然保护区管委会)

3.加快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开展黄河三角洲海洋碳汇示范试点,积极落实“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开展沿海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海岸线和海草床修复、沿海防潮体系生态防护工程建设、近海浅滩生态保护和恢复,到2025年,全市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3.5%。实施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构建黄河三角洲特色滩涂型海洋牧场发展模式,打造立体化、多营养级、综合性的现代海洋牧场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

4.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大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应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合理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五料化”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加快改造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推广适合在中度盐碱地种植的耐盐作物,积极开展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径,打造国家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地,增强盐碱地土壤碳库存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

(九)全民绿色低碳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领公众自觉参与美丽东营建设。

1.提高全民低碳意识。加强资源能源环境国情宣传,开展全民节能低碳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充分运用“新媒体+生态”服务模式,依托节能宣传周、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渠道,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宣传引导,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

2.引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全市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全部建成节约型机关。积极引导企业和居民采购绿色产品,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家电、照明产品等,切实提高能效标识二级以上的空调、冰箱、热水器等市场占有率。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引领全社会提升绿色电力消费占比。加快畅通节能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拓展节能绿色产品农村消费市场。引导公众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机关事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

3.探索建立碳普惠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制度体系,针对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居民自愿减碳行为,研究量化核算办法和积分兑换标准,实现居民减碳行为的可量化、可兑换、可交易。探索建立完善的低碳消费政策框架,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逐步推动,逐渐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良好格局,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碳普惠量化和交易平台,整合低碳知识宣传咨询、低碳行为数据传送、碳积分核证发放、商业激励兑换、绿色账户管理等功能。(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委宣传部)

4.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调动企业减碳主动性,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鼓励重点领域用能单位制定实施碳达峰工作方案,国有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民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强化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班,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要提升专业能力素养,切实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十)试点示范引领行动。立足全市资源能源禀赋和制造业基础,突出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典型特色,以争创碳达峰试点城市为引领,努力打造资源型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碳达峰样板。

1.打造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发挥“碳源”优势,在二氧化碳排放源较为丰富的化工园区,依托炼化、煤电等企业工业副产、锅炉烟气二氧化碳资源,利用溶剂吸收法、低温精馏法、膜分离法等关键捕集技术,加快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增压冷凝脱碳等工艺规模化应用推广,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发展路径。做大“碳汇”规模,加快建设山东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实验室,支持胜利油田集中资源持续攻关低成本CCUS一体化技术,建立完善二氧化碳捕集与输送、二氧化碳注入气质量、二氧化碳驱油—埋存等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二氧化碳驱油封存碳减排量核算指南等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持续推进二氧化碳驱规模化、工业化实施,加快胜利发电厂10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工程实施。发挥区域先发优势和产业链延伸优势,做优做强“源汇匹配”,辐射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及周边化工园区,打造国内最大的百万吨级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到2025年、2030年,二氧化碳驱油封存注入能力分别达到300万吨、1000万吨级规模,发挥工业固碳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化工行业、园区“碳排净零”标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用经验。(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油地校融合办)

2.创建黄河三角洲海洋碳汇示范区。以黄河口国家公园为主体,持续推进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重点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河口区北部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突出黄河入海口盐沼湿地、海草床典型区域特色,开展海洋碳汇资源调查试点,推进海洋碳汇生态系统资源调查方法研究,摸清黄河三角洲地区海洋碳汇生态系统资源本底。采用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方法,开展盐沼湿地、海草床等重点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碳储量核算。结合生态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优化应用增汇技术,分析评估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碳汇量与增汇潜力,研究提出盐沼湿地、海草床等固碳增汇实现路径。挖掘海洋碳汇经济效益潜力,探索基于海洋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和交易机制,推动海洋资源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自然保护区管委会)

3.积极争创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以产业绿色转型、清洁低碳能源发展、碳汇能力提升、绿色低碳生活倡导等为重点,深入推进以低碳化和智慧化为导向的“绿色工程”。聚焦优势特色,创新节能降碳路径,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推进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在产业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利用、公共设施与服务平台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等方面打造示范园区。支持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推进石油化工行业建设标杆企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4.打造黄河流域绿色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国家确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框架下,加强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交流沟通,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巩固精深加工农产品等传统产品出口,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加强与沿黄地区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保护修复、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节能环保服务和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进一步深化绿色低碳领域交流合作。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突出绿色办会理念,积极举办中国(东营)国际石油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等绿色展会赛事,打造生态绿色东营名片。(责任单位:市外办、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贸促会、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四、政策保障

(一)提升核算和监测能力。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有关要求,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利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增强碳排放监测、计量、核算的准确性。依托市能源大数据中心、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依托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定期开展森林、湿地、海洋、盐碱地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大数据中心、市发展改革委)

(二)强化投融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项目。加强投融资政策支持,加大对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低碳交通运输装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聚集。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人行、东营银保监分局)

(三)落实财税价格政策。深入落实国家、省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价格政策措施,加大财政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支持力度。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车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差别化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对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差别价格、超额累进价格等政策,大力推广供热分户计量和按供热热量收费,落实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及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用气、用电价格优惠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金融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对接绿色低碳项目融资需求。探索实施林地碳汇及碳排放权等质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申请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高效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专项用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项目。(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人行、东营银保监分局)

(五)建立市场化机制。稳步推进重点行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建立健全市级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支持和鼓励开发碳汇项目,探索将碳汇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畴,积极参与碳汇交易。开展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碳达峰相关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要求抓好工作落实,明确推进措施,定期调度各县区、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以及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责任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有关部门)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区、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严格落实工作责任,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对照国家、省和市相关要求,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有关部门)

(三)严格监督考核。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体系,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强化监督评价结果应用,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区和部门依法依规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各县区、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要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价,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责任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有关部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再生能源装机查看更多>光伏建筑一体化查看更多>山东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