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上海静安区:十四五新增光伏装机22MW

2022-11-21 11:07来源: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装机量十四五上海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交通绿色低碳行动

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倡导推行绿色低碳出行。

1.推动车辆低碳转型。加快推动车辆向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积极推广新能源车辆使用。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发展。到2025年,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50%,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环卫、邮政等公共领域,以及租赁汽车、市内包车有适配车型的,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纯电动车或燃料电池汽车,2035年小客车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40%。持续推动区内注册的柴油车淘汰或向新能源车转型,率先推动环卫等公共领域柴油设备更新,鼓励区内国三标准柴油货车提前报废。(责任单位:区建设管理委(区交通委)、区绿化市容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委、区机管局)

2.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新建大型交通枢纽设施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并实现光伏应装尽装,实施既有枢纽设施的绿色化改造。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充电桩设施建设,提升区内新能源充电桩总规模,“十四五”期间新建公共、专用充电桩1400个。严格落实新建社区配建要求,加快推进既有社区和市政配套配建充电桩工作,老小区以“一桩多车”共享为原则,符合条件的小区应将共享充电桩设施建设列入小区综合改造范围,利用新增公共车位开展共享充电桩建设。深入挖掘小区周边充电设施布局潜力,选择小区周边具备条件的道路停车场,结合架空线入地、合杆整治、路灯灯杆建设等工作开展道路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试点。开展“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工程,完善“充电桩进社区”推进机制,“十四五”期间,力争每个街镇完成1个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创新社区充电服务商业模式,推动社区充电桩“统建统管”。(责任单位:区建设管理委、区房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市政配套局、各街镇)

3.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进一步提升区内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的出行环境和服务水平。构建由铁路、城市轨道和常规公交等构成的多模式客运交通系统。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功能和布局,加强上海站、上海北郊站等重点区域公共交通保障服务。提升苏河湾、大宁等重点商务区,市北园区等与公交站点“最后一公里”接驳能力,鼓励园区、企业自主开展短驳车、共享班车服务。推动区内国有企业、跨国总部联合发布“低碳用车倡议”,适当减少公务用车出行,推动新增和更新公务用车采购纯电动车,鼓励企业员工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积极购买新能源汽车。依托“15分钟生活圈”,进一步完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慢行交通路权,打造宜人的慢行空间。到2025年,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75%。(责任单位:区建设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市北高新园区)

(五)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强化源头减量,推动可回收废弃物循环使用,加速推动循环型社会建设。

1.建设循环型社会。全面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和转运设施建设,构建常态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深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强化一次性塑料制品源头减量,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加快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减少二次包装,推广可循环、易回收的包装物。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和办展设施循环使用。继续推进净菜上市,促进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贸市场蔬菜废弃物产生量。优化完善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推广线上智能回收系统,鼓励开展智能回收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化旅游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机管局、区卫生健康委、各街镇)

2.推进建设领域循环发展。推动节约型工地建设和装修垃圾减量,大力推进工程渣土等废弃物源头减量,探索实施建筑工程废弃物排放限额管理。鼓励采用模块化部件、组合式设计、易回收和重复利用材料进行建筑内装,鼓励大型展会、赛事采用可循环利用装饰材料。稳定优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布局,进一步拓宽工程渣土利用消纳途径。畅通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利用渠道,促进再生建材高水平利用。(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建设管理委、区生态环境局)

(六)区域低碳示范行动

积极推进各类低碳示范创建,探索各类低碳零碳试点示范,有力支撑全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一园”—创建市北园区近零碳排放实践区。以市北高新园区为基础,重点打造近零碳排放实践区。开展存量建筑排摸,鼓励具备条件的老旧建筑开展平均节能率15%以上的节能改造。全面提高园区内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排摸园区内光伏容量,推动具备条件的楼宇结合节能改造等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屋顶光伏建设,到2025年,园区内存量楼宇应装尽装。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钻石型电网等智慧化能源体系建设试点,提升园区电网稳定性。打造园区低碳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园区公共交通通达性,增加园区与周边公共交通枢纽站点的短驳服务,鼓励园区内企业、员工优先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持续发挥温室气体自动监测静安国媒站作用,积极配合全市温室气体监测工作,参与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推动区域大气自动监测体系统筹融合,发挥示范效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评估提供有力支撑。(责任单位:市北高新园区、区生态环境局、区建设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

2.“三区”—建设“双碳”集中示范区。以南京西路、苏河湾、大宁功能区为核心区域,集中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区域能耗智慧管理平台、碳达峰碳中和宣传等试点示范工作。南西功能区依托公共建筑在线监测平台、大数据中心电力数据库,创建区域楼宇智能管理平台,探索建筑能耗监控和预警体系建设。适时与电力公司合作开展虚拟电厂建设。成立楼宇联盟,结合联盟会议,定期开展建筑节能培训,推动建筑运行能耗监控和管理。与区内奢侈品品牌企业合作,打造“碳˙时尚”主题宣传活动。苏河湾功能区全力申报绿色生态城区。东片区依托历史风貌保护建筑,打造历史风貌低碳街区,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历史建筑保护,探索历史建筑保护新理念。西片区着力推动低效产业空间盘活,持续推进城市更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和能效水平,承接东部片区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集聚溢出需求。大宁功能区结合区域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建筑项目能效标准,增加光伏可再生能源建设应用比例。结合园区、商区、校区、社区“四区联动”机制,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特色,开创本区碳达峰碳中和宣传基地,宣传节能减排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结合现有文创载体资源,开创“碳˙文创”产品首发仪式空间,鼓励相关企业选取大宁作为碳中和产品首发地。(责任单位:南西功能区、苏河湾功能区、大宁功能区、区发展改革委、区建设管理委、区规划资源局、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局、区科委)

(七)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持续提升大数据技术和模式创新策源能力,聚焦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低碳关键技术,搭建成熟绿色低碳建筑推广和应用平台,支撑全市低碳科技发展。

1.加快碳排放大数据技术和模式创新。强化能源、碳排放数据应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创新布局。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拓展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接入范围,完善全区建筑能耗监测基础,探索打造静安区“双碳”数智管理平台,提高区内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监测预警能力。强化本区企业大数据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本市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建立大数据领域“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责任单位:区科委、区建设管理委、区生态环境局、区统计局、区发展改革委)

2.支撑本市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光储直柔”建筑能源系统、高效光伏、储能、新能源交通工具、节能降碳减污增效协同、人工光合作用、氢能等创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四大功能区为核心,鼓励园区、商区、校区、社区积极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和材料,开展示范应用。大力推动应用场景和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持续推动上海市绿色技术目录落地应用。推进节能科技项目引进、培育和申报,支持从事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组织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申报上海创新资金。(责任单位:区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委、区教育局)

(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以生态城区建设目标为引领,优化布局体系,提升生态质量,打造开放共享、多彩可及高品质生态空间,持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1.持续增加城市绿化供给。完善由综合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微型(口袋)公园为主体的城区公园体系,到2025年新增公园5座,新建、改建口袋公园10个,公园绿地面积增加28万平方米,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基本全覆盖。综合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进苏河湾绿地、彭越浦楔形绿地、大宁公园改造等标志性公园绿地建设。推动苏州河、彭越浦等10公里滨水绿道和环大宁公园绿道建设。聚焦市北、大宁、苏河湾等区域积极推进立体绿化建设。推动实施高架沿线建筑沿口绿化,提升各类绿地空间绿视率,打造多维立体绿色生态空间。(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规划资源局)

2.打造大宁灵石零碳(近零)公园。对接本市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研究进展,明确综合公园碳汇核算方法,探索核算园区碳排放和碳汇总量。结合大宁公园改造项目,持续提升公园绿化覆盖率和景观,合理增加林木资源,打造多层立体高密度绿化景观,增加水体面积,提高公园碳汇能力。公园全面采用光伏照明系统和纯电力车辆,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和充电车位比例。推进智慧公园建设,搭建公园能耗智慧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用能情况。增设湿垃圾制肥就地处置设施,与周边社区合作,就地处置有机湿垃圾,处置后的有机废物作为公园植被养护肥料就地消纳。(责任单位:区绿化市容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大宁功能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装机量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上海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