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原材料及辅料其他政策正文

大力发展半导体、新能源等材料 安徽省印发“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2022-04-07 10:44来源:安徽发改委关键词:硅料新能源项目光伏产业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微信截图_20220407103722.png

(二)重点培育两大关键战略材料

1.生物医用材料

以生物基新材料和医用新材料为重点,依托蚌埠、合肥地区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四聚一素”生物基新材料,大力发展医药包装材料、骨科植入材料、医用防护材料等医用新材料,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基地。

微信截图_20220407103744.png

2.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紧跟全球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立足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国产化替代,鼓励合肥、安庆、芜湖等地加快低成本新一代碳纤维及第三代先进复合材料技术、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制备技术的突破,重点发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芳纶纤维及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玻纤及复合材料等产品。

微信截图_20220407103804.png

(三)加速布局前沿新材料

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鼓励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前沿新材料研发创新工程,支持合肥、芜湖等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区域加快前沿新材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突破,聚焦增材制造材料(3D打印)、智能仿生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液态金属、高熵合金等细分领域,开展新材料前沿与交叉技术研究,通过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微信截图_20220407103823.png

四、重点任务

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高端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推广应用一批重点产品,打通成果转移转化政产学研金用全链条,通过实施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招引培育、产业集群打造、重大项目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发展升级、产业生态营造、开放合作拓展等工程,加快把我省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地。

(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高标准建设安徽省新材料研究院,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基础研究应用为牵引,着眼新材料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增强新材料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前沿技术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鼓励新材料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针对新材料领域核心、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催生一批原创成果。通过构建新材料多层次创新体系,加快把我省打造成为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

微信截图_20220407103847.png

(二)企业招引培育工程

聚焦新材料产业“3+2+N”发展方向,明确产业链短板、薄弱环节,编制新材料产业地图和产业链招商目录,针对性开展“双招双引”。细化编制年度产业链招商方案,将招商任务落实到相关市县和开发区。聚焦新材料领域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独角兽企业等,充分运用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乡情招商、商会招商、展会招商、专家招商、产业基金招商等招商形式等,开展精准招商,招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

围绕我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建立新材料企业培育库,加强分类指导,针对性开展企业培育工作,着力培育一批新材料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挂牌上市,加强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建设。

微信截图_20220407103908.png

(三)产业集群打造工程

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市领导挂帅、一个专家团队支撑、一个支持政策保障、一个工作专班推进”工作模式,找准强链、补链、延链、固链环节,以园聚链、以链集群。积极支持蚌埠硅基新材料、铜陵铜基新材料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支持安庆化工新材料、蚌埠生物基新材料、淮北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和陶铝新材料、马鞍山先进钢铁材料、合肥半导体材料等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鼓励各市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推动“短链”延长、“断链”连通、“细链”增粗、“无链”生有、“弱链”变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开展链主企业培育专项行动,高标准培育“3+2+N”产业链链主企业,充分激发链主企业在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头雁”作用。

微信截图_20220407103938.png

(四)数字技术赋能工程

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皖企登云”提质升级行动,推动新材料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依托宿州云计算等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积极构建新材料数字化产业链,畅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条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深度挖掘新材料大数据,突破一批新材料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提升新材料开发效率、生产效率、应用效率。

微信截图_20220407103958.png

(五)绿色低碳发展工程

紧紧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标杆企业、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引入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深入推动工业节能,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节水等技术工艺。

积极推进新材料领域内钢铁与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固体废弃物精细化分级分类综合利用。加强高耗能新材料企业对氢能利用、低能耗流程工艺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加大“两高”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力度,鼓励企业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绿色能源保障体系,实现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

微信截图_20220407104018.png

(六)产业生态优化工程

加快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努力营造适合新材料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良好产业生态。

创新生态,搭建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平台,增强新材料产业发展动力源。生产生态,构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协同生产生态圈,推动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应用生态,以应用为核心,深入开展需求挖掘,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场景示范,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迭代升级,形成高效应用推广通道。政务生态,全力打造全事项、全流程、全覆盖、全场景的政务综合性服务平台,完善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机制,吸引更多新材料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互动耦合,全面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微信截图_20220407104038.png

(七)开放合作提升工程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机遇,联合开展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扎实推动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共建新材料产业合作园区。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建一批高水平新材料创新高地和重大科研平台。推进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办好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重大展示平台,研究设立新材料专业展区,充分展示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成果。

微信截图_20220407104057.png

五、区域布局

聚焦三大先进基础材料、两大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领域的细分领域,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合肥市。依托合肥新站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巢湖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石墨烯材料、气凝胶等。

淮北市。依托淮北煤基合成材料产业园、濉溪经开区、淮北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铝基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

亳州市。依托亳州经开区等,重点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硅基新材料等。

宿州市。依托宿州高新区等,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碳纤维、石墨烯等。

蚌埠市。依托蚌埠龙子湖开发区、固镇经开区等,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碳纤维、石墨烯、增材制造材料等。

阜阳市。依托阜阳经开区、界首高新区、颍东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

淮南市。依托淮南潘集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硅基新材料等。

滁州市。依托滁州经开区、全椒经开区、凤阳经开区等,发挥石英砂、凹凸棒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凹凸棒基新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

六安市。依托霍邱开发区、金寨经开区、霍山经开区、叶集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硅基新材料、功能膜材料等。

马鞍山市。依托马鞍山经开区、慈湖高新区、雨山经开区、和县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

芜湖市。依托芜湖经开区、三山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硅基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

宣城市。依托宁国经开区、绩溪经开区、宣城广德化工园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铝基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

铜陵市。依托铜陵经开区、枞阳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

安庆市。依托安庆高新区、太湖经开区、桐城经开区,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

池州市。依托池州经开区、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青阳县经开区、东至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硅基新材料等。

黄山市。依托黄山徽州经开区、歙县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重要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的统筹,充分发挥省新材料产业推进组作用,形成专班统筹、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鼓励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市比照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加强统筹协调,优先保障全省新材料重大项目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需求。做好新材料产业布局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实现用能的高效配置。发挥安徽省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对发展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提出咨询建议,定期开展重点任务第三方评估,建立闭环工作推进机制。发挥有关商会、协会、智库等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

充分利用省级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政策,加大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持。研究制定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政策,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共性问题,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政府采购、龙头企业对新材料应用的带动作用,通过首批次新材料政策促进新材料加快应用。鼓励政府投资项目、重大工程等加大新材料应用力度。对承担关键新材料攻关的企业,在经营业绩考核、研发投入、工资总额、人才待遇等方面按规定给予激励政策支持。加快建立尽职免责、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激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安徽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支持合肥、芜湖、蚌埠围绕新材料产业在金融、人才招引、国际合作等方面创新政策措施,打造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高地。

(三)优化金融支撑

支持基金、银行、融资租赁、信托、担保等机构加强合作,探索适应新材料产业特点的新融资模式,逐步建立多层次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支持重点新材料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推广产业链融资等创新模式,推广应用股权质押、专利质押等创新型抵押质押担保方式,扩大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渠道。用好中建材安徽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省“三重一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等省级股权基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

(四)推进重大项目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机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等新需求和材料本身转型升级需求,谋划引进、重点推动一批技术水平高、下游产业需求迫切的新材料重大项目建设与产品应用。在先进基础材料领域,重点结合产业链提升及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一批强链补链项目落地。在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新材料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前沿新材料领域,重点推动一批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加速前沿新材料产业化与应用推广。

(五)完善人才保障

聚焦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实施各类引才计划,积极引进和培育新材料产业顶尖人才、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团队。以重大研发产业化项目为载体,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方式,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启动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新型蓝领队伍,培育一大批“江淮杰出工匠”。

(六)搭建交易平台

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针对我省资源禀赋和企业特征,探索建立立足安徽、辐射全国的矿石、钢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大宗交易市场,合理设计品种结构、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促进要素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加快筹建废钢交易市场。引导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与期货、证券、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深入合作,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硅料查看更多>新能源项目查看更多>光伏产业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