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福建:以莆田、泉州为主要集聚区,大力培育异质结电池生产制造与光伏电站运营核心企业

2021-07-08 09:26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整理)关键词:异质结电池光伏产业链福建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提前统筹布局,培育前沿新兴产业

按照“领域聚焦、重点突破、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应用为牵引,聚焦有发展基础和条件的细分领域,通过政策支撑和创新引领,持续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新兴产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3%。

(一)新材料

突出精深加工、高值应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做大做优先进基础材料,突破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支撑能力。

1.先进基础材料

大力推进有色、石化等量大面广的基础性原材料技术提升,重点突破先进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优势产能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基础材料由大变强。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重点以高强高韧铝合金、高强变形镁合金、高强高导铜合金、耐蚀耐磨铜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为重点,发展重大工程急需、严重依赖进口的新一代大品种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重点巩固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新型涂层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大力发展氟新材料;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加快精细化工的绿色工艺和产品开发,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建设国家级特种陶瓷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加快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和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先驱体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对位芳纶纤维的系列化、产业化技术,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砜纶纤维的产能,加速研制聚苯硫醚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开发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的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及构件。

2.关键战略材料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我省产业提升需要,重点发展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稀有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引导厦门钨业、星宇科技等企业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稀土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龙岩、三明稀土工业园,延伸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推进长汀金龙稀土永磁材料三期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加快建设中国(厦门)钨材料生产、应用和研发基地,推动硬质合金材料、涂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硬质合金工具、刀具、数控刀片、整体刀具等高端产品。发挥三祥新材等企业作用,开发镁铝合金轻量化产品,发展纳米陶瓷材料、氧化锆功能陶瓷、氧化锆结构陶瓷高性能研磨材料等。锂电新能源材料重点发挥厦钨新能源、青美、杉杉等企业作用,发展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和电池构件、包材等配套材料,研究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推动厦门、三明、宁德等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锂电正极材料生产规模。加强钴、锂资源跟踪开发,加强冶炼副产品(伴生产品)中相关元素的应用,提升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富锂锰基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安全性、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建立废旧电池回收体系,为电池材料生产提供保障。石墨烯重点以福州和厦门为创新核心区,以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晋江和三明永安为产业集聚区,打造“两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加强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和微纳结构测量表征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导热材料、电子信息器件、环保健康产品等石墨烯应用材料与功能器件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发,重点突破超薄石墨烯导热膜的低成本、连续成卷生产技术,石墨烯分散技术、表面修饰技术,以及石墨烯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技术。

(二)新能源

紧紧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带来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等新能源产业,突出高效、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新能源在多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造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海新能源产业创新走廊和技术、标准、成果、装备输出高地。

1.光伏

以莆田、泉州异质结电池及生产装备创新发展产业园为主要集聚区,大力培育异质结电池大规模生产制造与光伏电站运营的核心企业,加快自主建设超薄HDT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项目。推动建设PERC等高效光伏电池项目,发展半片技术、叠片技术、双玻等光伏组件产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着力引进N型硅片、靶材等关键材料以及晶体加工设备、电池组件、光伏电池激光加工设备、光伏逆变器等生产制造企业。培育“渔光互补”光伏产业,推动建设漂浮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渔光互补”。

2.风电

坚持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吸引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来闽发展,不断延伸风电装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产业链,建设福州江阴等海上先进风电装备园区。以兴化湾—平海湾海上风电产业园为主体,加快推进8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研制及使用。以风电成套机组设计和组装为核心,带动风电关键零部件发展,加快发展海上风电大部件更换运维平台、海上风电运维服务船、风机塔筒、海上风电钢结构、风电机组等产品。推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建设高端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3.氢能

以福州氢能产业基地等为核心打造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全产业链,推进加氢机、控制阀组、氢气压缩机、液(气)氢贮罐等装备的研发制造。发挥厦门金龙、重汽海西汽车、雪人股份等重点企业作用,壮大氢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含冷链物流)、专用车等生产规模,加快引进和培育制氢、储运氢、加氢站相关设备、氢燃料动力电池系统、电堆及其核心部件等产业化项目,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氢燃料电池及汽车产业制造高地、核心技术创新区和示范应用基地。

4.智能电网

发展特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换流变、断路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智能化输变电装备及高端配套零部件。研制特高压特种及专用电缆,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配网自动化设备及系统。提升电网信息智能传感器、输电线路可视化设备、故障录波设备制造能力。开展储能系统整体设计及电力辅助补偿技术研究,开发多类型、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储能系统。推动灵活交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分布式能源并网、电网调度平台、智能变电站监控等智能电网核心装备生产自主化,推动融合光伏、充电设施、智能用电设施等绿色能源网络发展。

5.储能

积极引导宁德时代、亚南电机等企业带动供应链与生态伙伴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储能专用锂电池产品的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针对UPS/备用、住宅/家储、无线基站储能、工商业储能、电网侧储能和发电侧储能等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分别开发适用于长时间大容量、短时间大容量、分布式以及高功率等模式应用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等高效光储、风储设备,加快风光火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等关键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PACK、充电桩及“光储充”一体化等终端产品。配套发展真空搅拌机、涂布机、强力轧膜机、高速分切机等电池极片制造装备及PACK检测设备制造。推进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储能材料企业集聚。

(三)新能源汽车

突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着力推动“电动福建”建设,坚持整车和配套同步发展。

1.整车

加快建设福莆宁新能源乘用车、厦漳新能源客车、三明新能源商用车、龙岩新能源物流和专用车生产基地,发挥上汽宁德、东南汽车、云度新能源、金龙集团、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龙马环卫等重点企业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及其他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延伸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2.三电系统

加快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扩能项目建设,壮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重点突破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稳定性技术,支持研发应用新一代长寿命、高安全性动力电池,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业规模,保持产品技术领先。鼓励企业开展电池租赁业务,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引导厦钨势拓御能、万润新能源、宁德时代电机等重点企业研发高性能驱动电机和电控技术,不断提升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的集成度、能量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3.充换电设备

加快整车高压触电防护技术、高压配电装置小型化、超快速充电、V2G充电、储能充电、无线充电等技术研发,大力发展车载充电设备、大功率快速充电设备、电池快换技术及设备。开展充电接口温度监控、电子锁、绝缘监测、接口兼容性检测、通信安全和泄放电路等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加快直流快充、无线充电等新模式的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发挥科华伟业、兴华动力等企业作用,加快发展充(换)电设备。

(四)生物与新医药

坚持创新和特色发展,重点发展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和生物制造等产业。

1.生物药

依托海沧生物医药港产业集聚区,发挥特宝、万泰海沧、未名生物等重点企业作用,开发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疫苗、抗体药物、干细胞等生物技术药物。发挥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聚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蛋白工程、抗体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加快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疫苗、人源化/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核酸药物及基因治疗药物,以及新一代宫颈癌疫苗、尖锐湿疣疫苗、流感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等的研发、临床试验和产业化,延伸拓展生物医药产业链。

2.化学药

发挥福州、柘荣等地化学原料药产业基础、研发资源、检测评审等优势,支持福抗药业、丽珠福兴等重点企业发展单品抗生素,鼓励厦门金达威等重点企业建设维生素生产基地。发挥海王福药、南方制药、天泉药业、力捷迅、广生堂、南少林药业等重点企业作用,优化生产工艺,做大化学原料药优势品种。依托福建省核受体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快抗耐药菌感染、抗肿瘤、抗病毒、心脑血管治疗、神经系统及自身免疫系统治疗等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发。推进控缓释、新型长效、脂质体、靶向制剂、纳米制剂等高端制剂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3.中药

加快中药传承创新,引导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同溢堂、承天药业等重点企业开发经典名方和中药新药,推进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做大做强传统名优中成药品种。发挥福建省经典中药复方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中药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势,开展中药药效成分的发现、药效评价和作用机制以及药效关联的质量评价和中成药制剂新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建设一批闽产道地药材和区域优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支持建设南少林药业、天人药业、承天药业等畲药加工基地。推动传统优势中药产品的海外认证,加强闽港澳中医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开发特殊医用食品、械字号产品、中药日化产品、中药功能性食品等中药大健康产品,加快中药产业集聚,延伸拓展产业链。

4.医疗器械

结合医疗器械行业科技化、精细化发展趋势,引导大博医疗、艾德生物、迈新生物等重点企业发展骨科植入类医用耗材、肿瘤分子诊断、免疫组化诊断等。依托海沧生物医药港、闽西(长汀)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推进分子诊断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健康智能诊断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医四诊智能诊疗设备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发展体外诊断仪器、试剂、健康监测装备等新产品,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展,拓展老年健康、保健器材、日常防护等健康产业。

5.生物制造

发挥安发生物、海汇生物等重点企业作用,支持开发天然产物、纤维素复合改性材料及其衍生物产品、植物生物活性物质产品,推进高值化利用。发挥福建师范大学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植物功能生物学与绿色农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加快合成生物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提高微生物制造技术水平。支持利用微生物细胞转化或酶催化技术将淀粉和生物质转化为生产所需的生物材料,发展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维生素、辅酶和氨基酸等产品。

(五)节能环保

坚持节能化、循环化和低碳化,大力发展大气治理设备生产和技术示范基地、固体废物设备生产和技术示范基地、紫外C技术设备生产和膜技术设备生产基地及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技术集成和整合能力。

1.高效节能装备

加大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发展智能风机水泵节电设备、智能空压机节电设备、节能机械等产品,开发高效率和超高效率电机系列产品、三相异步电机、氢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节能型新风系统、稀土永磁电动机及控制器一体化技术装备,提高电动工具等产品质量和档次。着力提升高效节能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节能技术服务能力。

2.先进环保装备

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环保装备发展,重点在电力、水泥、垃圾焚烧、钢铁、冶炼等烟尘处理领域,发展烟气脱硫脱硝、有机废气净化、转炉煤气净化回收、有机溶剂回收装置成套装备,开发电袋复合除尘、移动极板静电除尘等技术设备和大型垃圾焚烧成套设备。推动水污染防治环保装备发展,重点发展膜材料和组件、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设备、垃圾填埋渗滤处理、紫外线消毒等技术与设备。

3.资源循环利用装备

加大产学研对接,发展火电、钢铁企业脱硫石膏、粉煤灰、钢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立足石化、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应用优势,发展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能源优化系统等产品,实现资源集约化、高效化利用。推广和应用大型废钢破碎剪切和废旧电器、废旧汽车拆解回收利用工艺技术。鼓励废旧汽车、废旧工程机械、废旧机床等产品零部件再制造,推广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电器、废钢铁、协同处置垃圾、污泥资源化处理工艺技术。

4.节能材料

重点发展真空绝热板(VIP板)、聚氨酯硬泡体保温材料、酚醛泡沫保温材料、干粉保温材料、防水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等材料。加大建筑工业及防水隔热、冷库、储罐、冷藏车、建筑工业、防水隔热、保温隔热、冰箱、太阳能热水器、船舶等行业领域节能材料推广应用,提升节能、环保等综合效益。

(六)海洋高新

大力实施建设“海上福建”行动,积极向海洋要空间,加快培育高技术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高新产业,把海洋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实现更大突破。

1.高技术船舶制造

发挥马尾造船、厦船重工、东南造船等重点企业作用,加快发展深海采矿船、邮轮型客滚船、高端远洋渔船等高技术船舶;支持厦门建设邮轮生产基地和游艇帆船国际展销中心,支持福州等地建设游艇工业园区及游艇码头,培育发展邮轮游艇产业;依托闽江口、三都澳和厦漳湾等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发展船舶修造产业。推动省内外优势企业开展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合作,支持开展电动船舶及其动力系统、充电设施等研发和制造,推动渔业辅助船舶、豪华游艇、港作拖轮、闽江货船和游船等示范项目建设,发展壮大电动船舶产业。

2.海工装备

结合我省水产养殖业发展需求,加强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制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发展深海养殖渔场、鲍鱼养殖平台等深远海养殖装备。推动海洋装备制造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延伸从装备设计、集成到设备制造、基础材料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

3.海洋生物制品

发挥我省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培育海洋生物创新基地,支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海洋资源进行高值化综合开发利用,建设新型高附加值海洋基因库、酶资源库、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发展海洋功能食品,研发新型高值海洋精深加工产品。支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海洋新型酶类,生产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发展海洋生物功能蛋白、肽和寡糖类饲料添加剂,以及贝壳源钙营养补充剂产品。发展高效海洋生物创新药物,推动海洋动物疫苗与诊断试剂、海洋动植物生物反应器药物的开发生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异质结电池查看更多>光伏产业链查看更多>福建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