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户用光伏报道正文

农村能源转型面临多重挑战 碳中和赋予农村能源转型新的内涵

2021-05-26 09:02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曾鸣 王永利 宋福浩关键词:户用光伏光伏发电碳中和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脱贫攻坚目标达成后,我国“三农”工作重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转移,农村能源转型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生态治理的主要手段,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据统计,2018年我国农村能源共消耗约5.9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历史责任下,农村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农村能源转型面临多重挑战

农村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炊事、取暖、照明等生活用能,以及农林牧渔业等生产用能。农村具有居民分布分散、消费能力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等特征,导致农村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如下问题: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大。近年来,农村清洁能源消费占比逐渐提升,但受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禀赋的影响,部分农村取暖、炊事仍以煤炭为主,散烧煤问题突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同时,农村生产生活过度依赖传统能源,其中,秸秆燃烧超低空排放、畜禽粪便处理不当等问题导致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农村能源资源利用不充分,能源利用率低。农村拥有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然而大多数农村尚未形成完善的生物质能利用模式,开发利用效率较低;农村拥有广阔的土地空间资源,具有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小水电等清洁能源的优势条件,但目前农村新能源装机容量不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高;农村居民分布分散,统一供能难度较大,未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模式,导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较低。

农村能源消费成本不经济,能源转型后劲不足。农村推广电能替代、燃气替代等措施,导致农民能源支出费用占总消费的比重增大,新能源发展虽短暂打破农村传统用能方式,但成本-效益无法有效对冲,使得农民能源消费承受能力不高,易引发“返煤”等现象,导致能源转型后劲不足。

农村能源基础设施不健全,能源转型保障缺乏。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变大及电能替代等政策推进,农村商品能源消耗量急速增加。但同时,农村配电容量较低,燃气管道、热力管道覆盖面较少,无法有效保障农村能源转型。

农民参与能源转型意愿不积极,能源转型阻力大。农民对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历史责任认知还不够,受农村传统生活习惯影响,炊事、取暖方式转变意愿不强,能源转型阻力较大。

通过去中心化模式实现清洁转型

农村能源是满足农民生活、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保障,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要求下,我国能源将呈现“清洁化、综合化、智能化、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建议我国农村秉承综合化发展理念、智能化发展手段、去中心化发展模式,实现用能清洁化转型。

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工程,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以农村广阔的土地、屋顶空间为载体,充分利用生物质、地热、风、光、小水电等清洁能源资源。其中,生物质是我国农村能源体系中的特色资源,应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气等清洁取暖、炊事利用技术,完善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收储运体系;逐步推进分布式风电、光伏、光热、地源热泵等清洁供能设备建设,完善农村清洁能源消费体系,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发展农村综合能源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考虑农村发展程度、负荷特征、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差异化,紧紧围绕用能效率提高、供能可靠性提高及用户用能成本降低、碳排放降低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降低的“两高三低”目标,因地制宜构建不同供需结构的农村综合能源系统,实现农村冷、热、电、气协调供应。

通过打造农村综合能源系统的典型应用场景、可普及的利用方式,逐步推广“纵向源网荷储协调,横向多能互补”的综合供能模式。针对居住分散式农村,创新小型储能(储电、储热)的应用场景,以“光热采暖+电锅炉+储热”“光伏+储能”等多能协调场景为主要能源供给结构;针对居住集中式农村,构建以电能为核心、生物质能为主要利用手段的农村综合能源系统,从多能耦合的角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农村能源供需结构,降低能源消费成本。农村能源需求具有负荷平稳、能源品味不高的特征。在需求侧,应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逐步提高农民用能设备的智能化水平,通过需求侧管理手段引导农民用能需求;在供给侧,保障农民基本用能需求,进而优化农村能源供需结构,为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的能源供给策略,逐步降低农民能源消费成本。

加快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顺利转型。推动农网改造及燃气管网、热力管网进村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住房改造工程,为农村能源转型提供基础。同时,加大力度宣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个人责任,提升农民主动转型的意愿,保障农村能源清洁化转型。

能源转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历史责任下,农村能源转型需以“四个关系”为指导思想:

处理好农村能源转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农村能源转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短期目标聚焦于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及清洁供能设备推广等任务,逐渐引导农民树立节能减排意识,保障农民基本用能需求;长期目标聚焦于农村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以及农村综合能源系统建设等工程,实现农村能源低碳、经济、高效转型,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

处理好农村能源转型顶层设计和差异化发展的关系。提升农村能源转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消除农村住建、能源、地方农委等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统筹规划不同地区、不同经济规模的农村能源转型方式,落实农村“30·60”双碳责任;充分了解农民能源消费能力、能源消费习惯,因地制宜利用各地资源禀赋,构建不同供需结构的农村能源体系。

处理好农村能源转型政府监管与市场带动之间的关系。形成农村能源体系建设的多元投资机制,政府应以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农村能源体系建设,逐渐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促进形成农村能源共享经济与能源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突出政府监管作用,严禁“市场万能论”“唯市场论”等论调,防止能源建设破坏耕地红线,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处理好农村能源转型发展阶段与能源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农村能源转型不能一蹴而就,应以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为主线,合理规划农村能源转型各阶段的重要任务,保证能源转型各个发展阶段农民能源消费水平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其中,能源转型初始阶段应给予适当补贴,引导农民清洁用能;能源转型中后期阶段应逐步削减或取消财政补贴,利用多能互补模式降低能源消费成本,从而降低农民能源消费支出。

未来,我国农村将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与地热能技术,同时,进一步提升农村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量。需紧紧围绕农村能源转型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因地制宜发展以电能为中心,以生物质能为主要利用手段的农村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农村能源转型助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并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曾鸣 王永利 宋福浩 作者均供职于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



原标题:碳中和赋予农村能源转型新内涵(行业前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户用光伏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碳中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