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会议正文

SNEC能源互联网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嘉宾对话实录:能源替代要狠狠地落地、落实

2019-06-05 16:40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多能互补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月3日,SNEC第十三届(2019)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论坛在上海开幕。在6月4日进行的第三届能源互联网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后半程,参会专家学者们进行了非常精彩的对话环节。

以下为发言实录:

有请嘉宾们上台。先请今天的主持赵秘书长。

上海的几位同志大家都熟悉了,我不重复介绍了,我介绍一下大家不熟悉的,今天上海电力大学的苏少华院长。给你10秒钟,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苏少华:我是上海电力大学继续教学学院的院长,第二个身份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设了两个中心,一个是可再生能源中心在北京,还有上海新能源中心,我是上海新能源中心的常务副主任。

徐拥军:在这儿,大家都看到了曹军威教授,清华大学的身份,在做能源互联网的领域,曹教授第一个被江苏低碳院聘为江苏低碳院能源互联网的研究专家,我们2013年开始研究,我们从曹教授这儿信息和能源的融合,得到了很深的学习和启发。

今天我们根据组委会的要求,主题就是“融合”,最后怎么融合,我们奔着目标融合,目标是如何构建国际一流的能源互联网的总体目标,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目标,也是国家电网的使命,有请今天的大会主席赵伟先生给我们解读。

赵伟:刚才徐院长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刚才一直在专注于怎么把会主持好。这个问题提了,我刚刚想了一下,我觉得我在工作当中也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有很多我们的同行,当然很热情,就提出来能源互联网的研究,我们中国最先进,好像国外没有我们这么活跃似的。有一些局部的,有一些部分的,有一些局部领域的研究,有这样一种初步的概念。但是我个人觉得,我觉得这个概念有点肤浅。

因为我们刚才主持人徐院长提出来,将来要构建,或者我们要提出一个国际的一流的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目标,所以它一定是在国际,在世界这个层面。我初步想,我觉得应该说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各自的领域里面,刚才很多专家,包括周院士,包括很多企业的专家,包括各个领域的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愿景,而且都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打破壁垒,大家都在前进。

我们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我想这个目标一个是要在国际范畴,还有一个这个目标应该是最科学合理的,它体现在什么方面?应该体现在理论最先进,装备最接地气,标准最统一实用,还有应用最广泛。广泛的意思不仅国内,在全世界的范围里面这些技术、标准都是被大家所认同的,都是认为最科学合理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在这样一个标准的谋划和制定,以及实现追求的过程当中,不仅我们自己要把我们国内的事情做好,而且我们还更应该开展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包括学术的争鸣,包括实际落地的探索和研讨。

所以我觉得能源互联网这件事情绝对不是一个中国的问题,因为它已经是世界互联的问题。我相信大家在这方面都有很多非常精辟的见解,我想,既然我们要做一个国际一流的标准,就一定是在刚才所说到的理论研究、装备研制、标准制定、示范落地、学术争鸣各个方面,都是国际化的,在这样一个氛围下,我相信国际一流的能源互联网建设发展的标准一定会在大家的努力下提出来,并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快的更稳健的把它实现出来。谢谢大家!

徐拥军:感谢赵秘书长给我们展现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未来。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不仅仅是国内的创新,更要做到国际的创新,不是中国的清华,更是未来国际的清华。

第二个问题我们如何实现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这个事有了,我们怎么样把技术跟创新的模式链接?有请毛翔给我们回答。

毛翔:谢谢院长,今天我也感谢Thomas,替他顶个尾。这个目我跟大家同步听到了,怎么样深度融合,我也不知道有这个问题问我,我觉得院长很有智慧,可能听到了我刚才报告的主题。就着赵院长的话说,从2014年底,赵院长操刀成立了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而且大家也知道,目前咱们国家能源互联网联盟的秘书长也是赵院长,我也是跟随者,一直跟着清华走到今天,我们去研究更具体、更落地一点,就企业的发展,结合刚才那个题目,我就用短短三分钟汇报一下。

我认为这个融合一定不要空穴来风,一定要站在现在的市场前提下和现有的技术前提下落地,这是第一个融合点。什么意思呢?开发创新是必须的,但是首先得有市场,而这个市场就是获利。大家都在交流,昨天晚上很频繁跟很多专家都在交流,我们看到国内目前将近30个应用了燃气三联供的项目,盈利的不到三分之一。不知道有没有做热能、水能的专家,如果用热泵的方式来解决,80%的盈利。可能就这么很简短的一个融合,把热能技术融合到燃气三联供和光伏里,就能实现本来30个项目,只有几个,现在变成了十几个、20几个获得盈利了,这样的融合。解决了现有市场和现有技术为基础的融合。

第二个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刚才我讲到的,这叫产品的市场是一个市场的情况下,产品的叠加。就是支撑点的叠加,整个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这五几字的构成,无非就是能源的来源,能源的传输,能源的储存和利用,三个点。这个过程中能源好比风光储,首先从风电、光伏、热能等等,市场早就有了,无非以前的时代是大集中的时代,我们电来自远方,现在是分布式了。分布式也存在电、热、冷,甚至于其他的形态,都是支撑。这个市场是同一个市场,简单说10家企业都是在每一个市场的支撑企业,他们变成一个企业,这个成本的下滑,10个产品变成一个产品,就是出现了苹果手机。

对苹果手机我想表达第二个想法,技术的深度融合来自于成熟企业的1.0版本。第一个说了市场,第二个说了技术融合。第三个融合带动被孵化企业跟进2.0版本,来自于全世界的,赵伟院长的话,是世界的事,来自于全世界的学者、专家,但是以我们中国为龙头、引擎,打开能源互联网这个伟大的时代。

徐拥军:他给我们解读了技术与市场的融合,市场在哪?技术是可行的,市场如何能够形成,这块正是我们创新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还没有回答完整,也无法回答完整,这个完整的答案在哪?在大家的实践过程中实现。实现的过程怎么来?就是如何把能源互联网的创新体系标准化。有请周丽波女士解答标准化的实现哪些可以做?我们如何通过标准把能源互联网这件事逐步逐步向前推进,实现到刚才赵秘书长说的宏伟目标。有请!

周丽波:其实刚才各位专家在演讲里面也多次提到了标准对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我个人觉得,从两个层面,一个从国内,一个从国际。

从国内的标准领域,我认为标准化还是要跟产业紧密结合,就是在新兴的领域,要紧密跟踪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技术应用的一些重点,尤其是跟示范试点重大工程项目的结合。我们跟嘉宾聊天的时候也发现,各地的一些实践和示范项目,大家侧重的点都不太一样,还很难去形成一个可以上升为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的依据,也是需要大家再去在实践中注重、去总结、去提炼。

从标准化管理中心来说,我们这边要做的是标准体系的构建和顶层的框架设计。这个设计也不是一个评控的工作,也是需要跟各方面产生严格方面的,大家共同来探讨,来研究确定的。我们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体系,下一步的工作也是任重道远,我们已经发布了一个总则的基本指导性标准,出台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我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国际方面,我们认为要在同步推进国际标准化的工作,我们以前习惯引用国际标准,或者把中国的标准翻译一下,但是这种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目前如果想影响这个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最好是同步,就是要提出国际标准的立项,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把中国的技术融入到国际标准里面去,这个是我们最理想,最想推动的一件事,当然也非常难,一个是技术的专业委员会途径,你可能想去设立新的专业委员会,新的技术领域,难度非常大。另外有没有技术专家的支撑,而且渠道,各种的问题,我们也在努力去尝试,去推动,包括我刚才说的我们在推动能源路由器国际标准的立项,一步步把国内、国际两方面尽力的把标准化的工作推动起来,而且希望能够真正的提炼技术发展的成果,能够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谢谢大家!

徐拥军:大家看看我们台上,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的文化系统的一个结合,我们的先生们在谈如何创新,我们的美女在家里面如何把标准变得落地可实现。能源互联网的标准为什么像周女士说的那么难?因为它的创新和推动,引起了社会原油标准体系的改变。我们现在国家反过来推动这个事,要做能源互联网应用示范,什么标准也没有,设计的规范也没有,验收的标准什么都没有,因此过程中间,在国家提出号召的前提之下,我们反过来各个方面的专家在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一边落地的过程中,一个新型的系统构建模型都在同步展开。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个标准也是和项目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个标准讲到了首先发布出来了,但是它也会在吸收大家意见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变化,最后逐步变到大家共同协同认可的标准。

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和做项目呢?我们请苏少华院长通过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的创新案例,他们是如何实现的,未来可以怎么样?来给大家做一下解读。

苏少华:今天台上六位结构非常好,有做研究的,有做标准的,有做产业的,而我是来自于做教育的。大学在能源替代的过程中有我们的责任,刚才我的毛主任说是同步得到了这个题目,我是2分钟前得到了这个题目,关于怎样落地。

整个落地我想到这样的事情,今年1月份我们向国家能源局关于“综合能源推广的座谈会上”,周市长听了我们学校项目介绍说了这样一句话,提出来要早都一步。我们新能源的综合利用、示范园区的建设至少有四个方面是我们可以做的。一个是部队的营房,第二是增量的园区,第三海岛中间的离岛,第四大学的园区。在大学的园区里面进行推广,它的作用实在太大了。

在能源替代的过程中,哪怕我们今天的主题从光伏来讲,中国光伏30年风风雨雨,困难很多,走到今天的地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在能源替代的过程中大学首当其冲承担这样一个责任。这个应该讲也和国家能源局当年设定的一南一北的两个中心,北京的可再生能源中心、上海的新能源中心,所造的意义或者它的意图应该讲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间,大学不仅仅是要做政策的引领。示范的意图就是在于推广,我们一定协助产业、政府、企业,把这个工作做下去,狠狠地落地、落实。这样的回答你觉得行不行?

徐拥军:大家觉得行不行?来点掌声。早在我们最早做能源互联网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当时就瞄准了上海,我们求和上海的临港园区谈了能源互联网项目落实的可能性,当时国家还没有推出能源互联网的示范案例,跟上海临港的园区沟通这个事,他们确实也找不到感觉,也不知道如何来弄,所以这块没有能够很实际的进行。

我们也随着中电联的学会,我们调研了项目,包括华电的迪士尼园区整个能源的系统项目,过程中我们发现,上海人做事比较细致,在小点上做的很细腻,算账也算得很清楚,但是从总体的架构中间没有考虑整个结构模型的优化体系,也就是为这块的事提升了空间。上海作为我们中国对国际化的市场城市,我们希望在上海电力大学的带动下,上海这块市场能够在能源互联网的领域更能够升华,成为标杆。

苏少华:我们这个理念,两三个数据,来自于实验室,我形容这个实验室大小是96平米,我们把这个项目推广到临港新校区是960亩的土地,我们也有这样的义务和信心推广到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方去。

徐拥军:最后请清华的曹军威教授给我们解读如何有效促进能源互联网的互联、开放、共享?

曹军威:这个题目是很大,我本人是做能源互联网相关技术研究,刚才也听了几位嘉宾的介绍,我自己的一点感想,无论从国家能源局,还是从中电联,还是毛总从产业整合的角度,我觉得就是能源行业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感觉,体量非常大,很多时候是一个国家行为,或者说我是一个要去协调很多很多央企也好,这么大体量的企业,它所带动的产值也好,还有从业人员也好,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规模。

面对这样一个行业变革的时候,我觉得刚才徐院长提的问题,如何最终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推动这样的变化,我觉得我更想强调的是一种,从互联网的角度每个人的力量,往往可能会在一种很大的格局上被忽视。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包括我们对互联网行业的理解,很多年前大家就会反思,为什么互联网行业好像没有一个说这么多的协调,或者说这么多的国家行为,它反而从每个人,从每一台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互联,从每个人的个性的解放或者说一种诉求,最后形成了这么大的产业,它就跟能源行业形成了一种非常有张力的对比。所以说我觉得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本质上,当然它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离不开标准的协调,离不开产业的聚合,但是我觉得一个本质上的力量在于每个人,每个园区,每个校园,每一个局部的单元都有自发内在的动力来实现这样的理念和愿景,就像我们上海电力大学这样的,从我学校的局部找到突破点,这样的话我不怕从个人的一点点跨界,包括我自己,原来我也不是做能源电力行业,我从信息的角度,我发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种跨界的思维有所帮助,我就去做。这样的一种勇气,或者一种氛围,或者这种内生的动力是未来能源互联网里面一个非常不可忽视的力量。然后我觉得不怕对立,去争鸣,可能几年前大家觉得什么互联网思维在能源行业,简直不可想象,什么冷热电互补,这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到现在已经完全成为一种主流的趋势,成为大家觉得不做就不行的事情,我觉得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而且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理念、行业的迭代速度完全超乎原来的想象。我们当年讨论学术观点的时候,能源互联网从来不敢想象几年以后,国家电网公司就把自己企业的目标定为世界一流的能源互联网企业。

从我自己的感想来讲,不要忽略每一个,每一个园区,每一个局部内在的动力,我觉得这个是能源互联网真正实现开放、共享和推进的一个最原始的动力,而且配合国家的体制改革,还有上层的建筑,我想能源互联网必将以我们每个人超乎想象的进展形成行业的变革。谢谢!

徐拥军:感谢曹教授对能源互联网开放、共享、互联的解读。可以从历史上能够记载下来的,清华大学曹军威教授带出的全球第一个能源互联网博士后源自于曹军威教授,历史上你查一查,他一定会是全球的第一个。最终怎么实现?清华大学对这块的高度重视,在2014年清华大学就探讨成立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我们创新研究院赵伟赵书记也是国家能源互联网的秘书长,曹军威教授在这块做理论研究,全国做的最早,系统的理论研究做的最早。在这儿,我们也借这个机会,我们给一头一尾的赵书记和曹教授出一个题,我们上海电力大学把能源互联网的系统在学校建成了,清华是不是能够在2019年或者2020年把系统建成呢?我个人感觉我们很期待,如果你们支持我的想法,请来点掌声。

赵书记拍手掌了我很欣慰,曹感受不太敢拍,因为他带不了主。

我解读一下最后的总结,能源互联网,我们在《中国能源报》上给出能源互联网的解读,就是“能源信息、智慧融通”。当时给出大家不理解,现在我不用说估计大家都理解了。简单7个字“能源信息一体化”,如何进行一体化,如何能够实现它,我们再给你深度的简单的说一说,现在所提出的特别是国家电网提出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它给你们解读了这块的方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能量流和信息流,我们都知道,我们采集上来的全是信息流,信息流如何作用于能量流,肯定用电力的方式作用它,两个速度是匹配的,都是光速。信息采集上来不是采集上来就能作用,要通过智慧的数据分析,通过建模,实现综合的模型,然后反过来用电力系统的模式去控制能量流的开关。所以能量信息一体化首先建立泛在的电力物联网这块,将会非常必要,落后未来能量流的管控都是信息流作用于能量流、电流,管控能量流的实现。

我提出这个说法,请大家再去在这个过程中深度的探讨探讨,是不是这样?最后这样能量流的实现用什么方式评价?评价了之后我们的标准,如何把研究成果跟想法归集到美女周处长这儿来,变成未来可实现的现实。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全国人民,乃至全球的各种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相信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将会真正的实现,也就是说我们的星球是一个网络星球,这张网就是能源互联网。谢谢大家!

今天这场到此结束。

赵伟:今天上午的大会非常圆满的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午同样有很精彩的报告,感谢各位的参与和介入,也希望大家下午有更多的收获。

(发言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多能互补查看更多>智慧能源查看更多>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