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政策正文

杭州:投资49亿 两年内新建700MW以上光伏电站

2019-02-13 13:24来源:杭州市政府关键词:光伏装机量地面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5.实施密闭化生产。

推进生产过程密闭化,原则上所有产生含VOCs废气的储存、装卸和生产制造过程,应在密闭空间或者密闭设备中进行。敞开式生产区域或设备应建设生产线包围式密闭装置,强化安全控制。确实无法密闭的,应实施生产车间整体密闭,生产车间除人员和物流通道以外,对车间其余门、窗实施物理隔断封闭(关闭),对人员和物流通道安装红外线、地磁等感应式自动门,同步建设车间换风系统、危险气体自动报警仪等设备和装置,设备和装置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保证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要求。

化工行业采取密闭生产工艺,推广使用无泄漏、低泄漏设备。涂料、油墨、染料制造行业推广使用密闭化生产装备。鼓励涂装企业采用密闭型生产成套装置,推广应用自动连续化喷涂线,工业涂装钢结构制造行业逐步淘汰钢结构露天喷涂,推进钢结构制造企业进入车间作业。提高工业涂装、汽车制造等行业VOCs废气收集率。

强化废水收集处理系统等逸散废气收集治理。废水集输、储存、处理处置过程中的集水井(池)、调节池、隔油池、曝气池、气浮池、浓缩池等高浓度VOCs的逸散环节应采用密闭收集措施。

6.深入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

石化企业、连续密闭化生产的化工企业、化纤合成企业及其他含有有机化学品储存的企业深入开展LDAR,重点加强搅拌器、泵、压缩机等动密封点,以及低点导淋、取样口、高点放空、液位计、仪表连接件等静密封点的泄漏管理。所有适用行业的重点企业基本完成LDAR技术改造,大幅降低VOCs的无组织排放。开展LDAR技术改造的企业,基本实现LDAR体系长效管理,无组织VOCs排放量减少60%以上。

7.开展臭气异味源排查治理。

建立臭气异味企业清单,全面开展工业臭气异味治理。原则上涉臭气异味企业应当做到生产工艺“全密闭”、污水处理设施“全加盖”,并建设臭气异味“全收集”体系,提高臭气废气收集率,采用高效治理技术实现臭味异味“全处理”,显著减少工业臭气异味的排放。逐步外迁有污染、影响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特别是恶臭扰民的传统工业企业。

(五)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加快治理“车船尾气”。

1.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

严格新车环保装置检验,在新车销售、检验、登记等场所开展环保装置抽查,保证新车环保装置生产一致性。构建机动车超标排放信息数据库,追溯超标排放机动车生产和进口企业、注册登记地、排放检验机构、维修单位、运输企业等,实现全链条监管。2019年7月1日起实施机动车第六阶段排放标准。推广使用达到国Ⅵ排放标准的燃气车辆。

加强在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进一步完善排放检验制度,落实机动车检测维修(I/M)制度,建设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和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重点加强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推进柴油车车载诊断系统(OBD)在线管控。开展在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建立健全环保部门检测、公安交管部门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机制。

采取高排放车辆限行、淘汰补助、加强执法等手段,引导老旧机动车淘汰。大力推进国Ⅲ排放标准柴油车提前淘汰更新,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和“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2019年,淘汰国Ⅲ排放的混凝土车辆、渣土运输车、环卫车辆。

2.提升燃油品质。

持续提升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汽、柴油油品质量,加强车用油品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非标汽柴油生产、销售行为。全面供应符合国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停止销售低于国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进一步降低车用汽油烯烃、芳烃含量和夏季蒸汽压,到2025年,在售和使用的车用汽油烯烃+芳烃含量小于等于45%。

3.加强油气回收治理。

加强汽油储运销油过程中的气排放控制,减少油品周转次数。加大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的油气回收装置检查力度,开展油气回收在线监测工作。强化油气回收装置维保,推进港口储存装卸、船舶运输油气回收治理。新建的原油、汽油、石脑油等装船作业码头应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设施。

4.发展清洁交通。

优化车船运力结构,积极提高铁路货运比例,减少中重型柴油车运输比例,结合运河二通道建设及现有航道改造,积极发展海河、海铁联运,推动多式联运发展。进一步完善小客车总量调控政策,合理控制燃油小客车保有量,研究制定并实施提高传统燃油车用车成本、高排放车管控等公共政策。推广应用节能和以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为主的清洁能源运输装备,逐步实现重型运输车辆(特别是混凝土车辆、渣土运输车、环卫车辆)、公交车、出租车、城市货运车等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实施清洁排放运输,到2020年年底前,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现有公用充电桩网络体系。到2020年,建成充换电站不少于160座、公用充电桩不少于3000个,基本形成适应重点城市和城际运行需要的充换电配套设施及安全服务体系。到2021年,市区出租车更新为新能源车或清洁能源车。到2025年,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在社会机动车保有量中占比达到20%以上。到2035年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在社会机动车保有量中占比达到40%以上。

合理设计城市路网,倡导绿色出行和环保驾驶,采取高峰限行、加快推进ETC工程等措施,促进道路畅通,减少机动车使用频率和怠速时间。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地铁和公交的运力配置,合理建设换乘停车场(P+R),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到2025年,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量的26%,建成轨道交通长度约446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的30%,日轨道交通出行人数约为290万人/天(不考虑换乘)。到2035年,总计建成轨道交通总长度642公里,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量的4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的50%。

5.加强船舶污染排放监管。

严格实施《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GB15097—2016),2018年7月起执行第一阶段标准,2021年7月起执行第二阶段标准。严格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严格对船用燃油的供应和使用的市场监管,船舶应使用符合标准的普通柴油。加快实施船舶油品升级和低压岸电建设,到2020年京杭运河水上服务区和待闸锚地具备岸电供应能力,加快淘汰老旧落后船舶,鼓励淘汰使用20年以上的内河航运船舶,到2025年实现全市港口码头低压岸电工程全覆盖。继续推广船型标准化。加快钢质渔船替代木质渔船。积极推广使用液化天然气(LNG)、纯电动等清洁能源或新能源船舶,在内河公务艇、游艇、水上公交等客运船舶中开展纯电动船舶应用试点,到2035年,除货运航道以外,内河船舶实现清洁化(特殊用途除外)。实施低硫油、岸电、船舶改造等支持政策。

6.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排放监管。

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源清单动态更新制度,对排放不达标且治理不达标的予以淘汰。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明显可见黑烟的,由建设、农业、交通运输等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维修,经维修仍不符合规定排放标准的,不得使用。鼓励提前执行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分类推广和实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加强对新生产、进口、销售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的监督检查。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将使用排放合格的施工机械纳入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要求。推广空港陆电项目,以萧山机场为重点,推动机场运行车辆和装备“油改电”工程,民航飞机停靠期间主要使用岸电。新建机场必须配套建设陆电工程。到2025年,全市禁止使用达不到国Ⅲ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六)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强化治理“扬尘灰气”。

1.加强施工场地扬尘管理。

明确在杭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扬尘防控规范标准,持续深化建设工程扬尘防控。各区、县(市)建立施工工地管理清单,全面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积极创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建设工地应实施封闭作业,落实“八个100%”长效机制(“八个100%”为:施工现场100%围挡、工地裸土100%覆盖、土方开挖100%湿法作业、工地主干道100%硬化、出工地运输车100%冲净且密闭、外脚手架密目式安全网100%安装、拆除工地100%洒水、暂不开发场地100%覆盖)。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逐步推广使用自动冲洗、雾炮等扬尘防控新技术。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省市相关要求,建设工地施工扬尘防控水平显著提高。

2.强化道路扬尘治理。

推行城市公共区域清扫保洁全覆盖,严格落实清扫保洁质量标准,加快推进道路机械化清扫,按标准实施道路喷洒和冲洗,减少二次扬尘,逐步推进全市公路(含高速公路)保洁提标。加强道路保洁和清扫,到2020年,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提高到62%以上。到2025年,实现全市主次干道100%机械化清扫。到2035年,实现全市公路(含高速公路)保洁提标。制定建筑渣土、泥浆转运点布局方案,减少道路扬尘。

3.加强堆场扬尘治理。

规范铁路、公路、港口等货物运输管理,涉及散装货物运输业务且有烟粉尘排放的铁路货运站、道路货运站场、港口码头以及其他物流露天堆场,应采取有效的封闭措施减少扬尘污染,确实无法封闭的应建设防风抑尘设施。到2020年,十城区物流堆场全面实施顶部覆盖,煤堆场和卸煤场所等全面启动防风抑尘设施建设。到2025年,完成全市大宗干散货码头粉尘防治综合改造,内河易扬尘码头及堆场地面硬化率达到100%,喷淋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到2035年,制定并实施煤堆场、料堆场、砂石场及散装货运堆场等扬尘防控规范新标准。

4.加强矿山粉尘防治。

加强矿山复绿及粉尘治理,健全政府引导、部门参与、企业主体的绿色矿山建设机制。矿山企业应严格落实粉尘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半成品、成品石料堆存场地宜进行场地硬化,装卸石料时必须采取喷淋或喷雾抑尘措施,物料运输要使用密闭式的专用车辆。具备条件的矿山,成品料运输应采用皮带输送长廊,对易发生扬尘段必须实行全密闭,并配备除尘装置。到2020年,实现全市在采露天矿山100%规范运行,加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加快破损山体植被修复。

5.推进绿化造林工程。

持续推进绿化造林,深入推进平原绿化行动,全面推进珍贵彩色森林建设,加大森林城市、城镇、村庄创建力度,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沿线、主要水系两侧、城镇周边为重点,加快推进森林抚育经营,扩大森林面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平原林木覆盖率达到22%,森林保有量达到1650万亩。

(七)深入治理“城乡排气”,重点推进源头防治。

1.严格控制餐饮油烟。

加强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源头治理,完善城市餐饮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推进落实小区规划中餐饮配套用房及专用烟道设施建设,在新建小区配套设置满足生活需求的餐饮功能用房。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

加强居民家庭油烟排放环保宣传,持续加强无证无照餐饮企业整治。到2020年,完成全市油烟排放情况实地调查,制定分类处置计划。到2025年,重点酒店餐饮企业投用油烟在线监测系统监控净化器。

2.控制装修和干洗废气污染。

严格执行挥发性有机溶剂含量限值标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溶剂。在民用建筑内外墙体上推广使用水性涂料,严格落实新建多层和高层住宅全装修政策。到2020年,全市新建多层和高层住宅基本实现全装修。到2025年,民用建筑内外墙体上水性涂料使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5年,实现全市民用建筑内外墙体水性涂料使用率达到100%,溶剂类内外墙粘结剂零使用。持续开展对城市干洗废气排放的规范化整治,全面推进干洗设施治理,逐步淘汰开启式干洗设备,强制回收干洗溶剂。新开洗染店或新购洗染设备的,必须采购全封闭式干洗机并增加压缩机制冷回收系统。

3.加强农业废气管理。

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制肥、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利用等综合利用措施,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完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秸秆禁烧责任体系,全市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和垃圾。

大力推进种植业肥药减量增效,持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到2020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积极推广配方肥和商品有机肥,扩大配方肥应用覆盖面,减少化肥施用和流失,减少农业NH3排放,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八)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

1.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机制。

加强长三角区域省、直辖市以及其他相邻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享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加强与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和绍兴市等环杭州湾城市的沟通协调,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做好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2.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在现有城市站位基础上,优化城市国控站点点位。提升VOCs监测监控能力,各区、县(市)环境监测部门须具备VOCs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工业园区VOCs自动监测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特征污染因子自动监测、预警和应急系统,实现与环保部门监控网络联网。加强企业自行检测能力建设,重点企业按相关标准要求在污染物排放口和厂界安装自动监测监控设备。开展边界层气象与大气成分监测,扩展温室气体监测,提升垂直立体监测能力。2018年,各区、县(市)已完成降尘量监测点位布设,到2020年,完成光化学污染和颗粒物组分自动和手动监测体系建设。

3.构建区域应急预警体系。

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能力。依托全省监测预报共享平台,建立高密度空气质量监测信息网络,精确辨析空气质量状况。完善环保、气象部门联合会商预报机制,加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完善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开展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特征分析,判断重污染天气成因,并评估应急预案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适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

4.实施季节性污染排放调控。

开展秋冬季PM2.5污染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排放行业强化减排。研究制定水泥建材、化工等企业错峰生产方案,推动水泥行业(不含粉磨站)实施错峰生产,鼓励建德市、桐庐县和富阳区等水泥行业实施轮检轮休。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重点行业秋冬季污染物排放水平控制在全年平均的70%以下。探索开展夏秋季 O3污染专项治理,以遏制 O3污染为目标,制定实施夏秋季涉 O3污染行业错峰生产方案。制定并实施火电等高架源区域NOx管控方案,实施石化、化工、涂装、油墨印刷、油品储运等行业限产限排的VOCs强化减排方案。

5.实施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监管。

加强区域大气环境督查机构建设,提升区域监察能力,加大区域环境执法力度。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保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环境监察执法行为,建立定期联合执法制度,统一环境执法标准,在基层环境监察部门配备便携式废气检测仪器和大气执法特种车辆。加强区域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力度,将政府监管与企业预防有机结合,对重点企业开展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检查,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事故隐患。

原标题: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的通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阅读下一篇
光伏装机量查看更多>地面光伏电站查看更多>分布式光伏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