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单晶组件评论正文

一场关于光伏组件隐裂问题的讨论

2014-12-26 14:00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作者:秋石关键词:光伏组件BIPV光伏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朱雪梅回复:实践应用中的组件,性能下降和失效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没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跟踪和对比数据,就不能武断的下结论。

实验室的模拟实验设计也未必就很合理,我希望大家能多个角度讨论,更重要的是实践和数据采集,目前标准并没有完全模拟组件工作中的条件,比如日照,高温高湿,温度循环变化等,这些条件是同时发生的,我们现在正摸索着做这方面的组件加速老化和失效实验。希望能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孙韵琳回复王志强:1.组件与边框分离,不是因为风压不均匀,而是风力过大,这在海南的光伏项目中早有先例,这种情况已经属于极端天气。

2.组件的大小尺寸与其经济性还有很大关系,就目前的组件来讲,如果是在屋顶安装,确实不合适,1950*992*40mm,一个人拿就有点大,两个人就太浪费人力资源,所以很多是选择一个人背,在背的过程中的振动导致了碎片出现的可能性。现在还有的组件厂在搞300W甚至更大的组件,我个人认为,是需要慎重的,确实运输和安装都会不便。

3.目前的标准来讲,由于管的范围太宽,因此不会很细,比如在中国,东北和华南气候条件相差甚远,不应该使用同一个标准来规定所有组件,而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标准,那只有提高标准的等级,这会使得组件成本增加,其实目前国内的认证机构像鉴衡就在推西北、华南和东北三个区域的不同规范。华南地区是不会出现-30度的天气的,而西北也不可能出现85的湿度环境。有些现行标准,确实会存在一些缺陷,但由于技术本身也在发展,生产工艺也在改变,因此标准要及时更新。至少今天的电池越来越薄,而以前的厚度是现在的可能2-3倍,这都会对组件的性能产生影响。

以上,不妥处请多指正。

朱雪梅:呵呵。。。组件越大,整体强度越弱,对安装的要求越高,组件的电池片越来越薄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和前几年比较厚的电池片组件做对比,找到产生隐裂问题的根本原因。否则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没有重点和关键点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

我个人认为,如果组件如此脆弱,隐裂情况如此严峻,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各种产生隐裂的因素开展对比实验,还是得用数据说话。

小编凑个热闹也总结一下:

光伏组件的隐裂现象,正在令越来越多的电站投资者感到头疼。这种仅凭肉眼难以发现的质量问题,甚至需要在电站投入运行之后,才有可能因发电能力表现不佳而被发现。

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有说是组件生产过程中的层压工艺原因,也有说是运输原因,还有说是由于现场安装工人抬板子的姿势不对,等等,五花八门,看起来好像也是公公有道理、婆婆也有道理,总之是缺少一个能令众人臣服的权威裁决。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由于硅片本身的脆和薄。由此,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目前硅片越做越薄、组件越做越大的发展趋势,是否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毕竟,组件制造出来后,不是为了放在窗明几亮的陈列室里供人们观瞻,而是要安放在恶劣的野外自然环境中风吹日晒20多年。

以“大”和“薄”为极致追求的成本思维,无疑是对光伏组件生产者更有利的逻辑。但对电站投资者——也就是消费者而言,安全,以及持久的品质,才是王道。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非常感谢参与讨论的各位业界朋友,也欢迎大家继续就这个问题深入交流!

原标题:一场关于光伏组件隐裂问题的讨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组件查看更多>BIPV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