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中国不需要拯救光伏大企业

2012-11-26 09:59来源:新金融观察报关键词:光伏行业光伏企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其次是在大规模的低息授信支持下,产能无度扩张。2010年9月下旬,《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简称38号文),就认定多晶硅产能过剩,此后由于欧盟补贴效益不错,产能大规模增长。2011年至今,多晶硅生产企业进入寒冬期。2012年,尽管全球光伏安装量仍在增长,但供需严重失衡,使中国光伏企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业内人士表示,全球光伏组件的产能是一年60GW,中国占据了其中的60%,但全球的需求,大概只有27GW,其中大约10至12GW被美国的FirstSolar等公司瓜分,这意味着,中国接近40GW的产能,要去抢剩下的15GW的市场,产能利用率只有不到40%。在行业景气度下行时,这些企业凭借规模开始价格恶性竞争,最典型的做法是,赔本赚吆喝,销量上升而利润大幅下降。2011年,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厂商,尚德在出货量增长33.3%但产品售价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实现销售收入31.47亿美元,仅比2010年的29.02亿美元增长了10.8%,而其毛利率,则由2010年的18.7%下跌至12.3%。当年,尚德惊人地净亏损10.18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其2005年上市以来的盈利之和(6.33亿美元)。

要害问题在于缺乏技术与制度创新,受制于人。硅料从国外进口,设备从国外进口,市场主要在欧盟、美国等国外发达经济体。《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0年刊文介绍,当时国内多晶硅产品分为两个级别——微电子级和太阳能级。为达到微电子级用改良的西门子技术,工艺要求较高,企业整套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动辄上亿。目前世界主要的多晶硅企业都在采用GTSolar公司的多晶硅炉生产多晶硅,采用GTSolar的设备,成本在30美元/千克左右,如果多晶硅的销售价格低于30美元/千克,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则亏损。问题在于,多晶硅设备主要从德国企业处进口,每两年设备效率就会提升,中国多晶硅企业赚来的血汗钱不得不用于更新设备,以免被淘汰。

技术上受制于人,制度上阻碍不通。在国外市场萎缩后,内需市场才受到关注,此前中国生产的多晶硅多数成为发达国家新能源的基础设施。

按照“十二五”规划,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并扩大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规模。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电网分别于今年9月和10月发布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鼓励大力推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在城市的应用,加快在居民住宅和政府公用建筑物、商业设施等的普及,实行自发自用、多余上网、免费并网、电网调剂,形成千家万户开发应用新能源的局面。西部地区光伏电站打破垄断通畅上网、东部地区光伏电站建设,是打破瓶颈的石头。

商务部要不要发起反倾销调查?要。在全球公平竞争需要礼尚往来的博弈。政府要不要扶持高科技企业?要。诚信的高科技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政府要不要救助多晶硅生产企业?不要。只有让高效、建立价格公信体系、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占据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才有前景。扶持大而低效的企业,将使中国经济走向衰败,走向产能过剩、泡沫经济的循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行业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