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国际正文

光伏贸易战把中国光伏逼上绝路

2012-08-23 09:18来源:时代周刊关键词:光伏企业光伏行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去年10月,7家美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称“中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市场非法倾销多晶硅光伏电池,中国政府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包括供应链补贴、设置贸易壁垒等非法补贴”,要求“联邦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超过10亿美元的关税”。11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发布公告,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该调查涉及到多达75家中国光伏企业,基本将国内一定规模的光伏企业一网打尽。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华太阳能反倾销补贴初裁结果,认定中国大陆光伏制造商存在从31.14%-249.96%,程度不等的倾销。

在美国商务部公布初裁结果两个月之后,中国光伏行业祸不单行,贸易战再次打响。这一次,对手换做欧洲。对多数中国光伏企业而言,相较于已经失去的美国市场,失去欧洲市场的后果更加惨烈,由于欧洲市场规模更加巨大,失掉欧盟相当于失去50%的出货市场。

中国光伏行业一次次遭遇贸易战,背后牵涉的意义和启示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

中美、中欧之间的光伏贸易战,背后都涉及一家叫SolarWorld的德国企业,这是中德企业在光伏产业上宿怨已久的缩影,再往大处着眼,这正是迅速的技术扩散产生的矛盾。一开始,欧美光伏业的发展带来了中国光伏的最初曙光。以德国为例,2007年,德国本土生产的光伏组件为875兆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5%,仅能满足德国安装需求的67.3%,这就产生了大量的进口需求,直接刺激了中国光伏的崛起。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在2007年的年产量是其在2002年的54倍。

从理论上看,光伏产业的全球轨迹属于典型的技术扩散。在这样的技术扩散过程中,欧美光伏行业的整体态度是纠结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资本的态度是纠结的。由于资本所处行业环节的不同,和中国企业处于相同位置的资本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对于这种扩散也是反感的,会不断企图阻止—在2007年,德国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第一的地位,仅在一年之后的2008年,即被中国同行超越,每况愈下。而下游资本的态度则截然不同,受益于技术扩散带来的成本降低,它们对技术扩散的后果持乐见其成的态度—在中国企业积极与欧洲企业的沟通下,包括博世在内的企业已公开表示,不支持SolarWorld的申请,40家欧洲光伏企业已组成游说团,试图阻止欧盟的双反立案。

技术扩散背后是技术实力的碰撞。目前,中国企业占据的仍是光伏业的劳动密集和环境污染密集环节,而欧美国家占据研发和原材料环节。但和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拜改革开放不断积累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所赐,中国承接技术扩散的能力不断发展,能迅速地模仿,掌握相关生产技术,以及制造设备的生产,更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以比西方企业更低的价格供应产品,然后,和最初技术创造者在国际市场上发生直接冲突。而且,由于中国承接技术扩散的实力加强,技术扩散的时间变得更加迅速,上游资本的盈利周期也随之缩短。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行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