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中国光伏企业竞争优势≠成本优势

2012-01-09 15:39来源:中国科技财富关键词:光伏光伏企业中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领先的光伏企业都是清一色的民营企业,根本没有政府的‘小灶’可吃。”英利董事长苗连生说,“我们之所以能在美国获得商业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的优势,而不是所谓的低价倾销或政府补贴。”他认为,中国光伏产品的竞争优势,来自近年来光伏产业链在中国的集聚发展、中国光伏企业较高的管理水平、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优势及具有前瞻性的商业策略。“就拿英利来说,我们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具有明显的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优势,非硅成本、单瓦耗硅两项指标全球最低。通过持续创新,我们的多晶电池转换效率从2007年的15%提升至16.5%,多晶电池成品率从2007年的92.9%提高至97.3%,电池价格和发电成本大幅降低。”

与会的中国光伏企业均持这样的看法,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表示,“中国的光伏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的,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策的一致性、透明性和持续性,很多人提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得这么快是不是中国光伏产业享受了特殊的额外的辅助,这种问题不存在。”和苗连生观点相似,他也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之所以发展的快速,只是由于中国企业家对市场的敏感性和中国企业家10年来对光伏市场的把握,在光伏产业链的建设,技术的开发进步,规模的发展速度上抢先了一步,加上优秀的管理使得中国光伏企业在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正视全球光伏市场变化

据了解,当数年前中国光伏企业对美出口量很小、竞争力很弱的时候,美国光伏企业并没有提起“双反”申请。近年来,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攀升,部分美国本土和欧洲在美光伏企业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市场竞争形势,才求助于“双反”调查。对此机电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乐观看待,“中国光伏企业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此次调查,认为这客观而言是对中国光伏企业在美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力的认可与反映。”

显然SolarWorld公司并不愿意这样看,然而仅凭自身实力却又无可奈何,根据美国光伏工业咨询机构PHOTONCONSULTING的数据,SolarWorld的光伏面板生产成本一直大大高于中国的主要三家制造商(尚德、英利和天合),而且中国厂商也没有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因此“倾销”指控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作为一家去美国投资的德国光伏企业,拿了美国政府的财政补贴可是却没有做到当初的承诺,这一点着实令其尴尬。病急乱投医胡说中国光伏企业搞倾销也就可以理解了。

王贵清表示,中国光伏产品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光伏产业供应链的发展。作为光伏产品生产的关键原料,全球多晶硅产量从2004年的不足2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6万吨。中国光伏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和设备大部分由美国和欧洲等地进口。为生产光伏产品,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EVA、浆料等原材料。中国生产企业在2010年从美国进口的设备及支付的技术转让费不少于30亿美元。

面对“双反”调查,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形象地做了一个比喻,SolarWorld公司提出“双反”调查的情况就像两个人在练长跑,本来速度都差不多,但是跑着跑着其中一个因为懒不锻炼,让另一个超过他去了,结果他非说跑得快的人吃了激素。这实在是有些滑稽。

“部分欧美企业在某些方面业绩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市场发展机会作出了误判,不能把中国同行当替罪羊。”天合董事长高纪凡说,2009至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大幅增长,超过了市场现实需求。部分欧美光伏企业因政府激励减少、投资决策不合理及缺乏产业规模而陷入竞争劣势。

这本是市场竞争中的正常现象。无法正视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光伏市场中的崛起,又高傲地不去探究自己的问题,这就是部分欧美光伏企业的真实写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