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其他技术正文

太阳能助力航天事业 “雪崩效应”不容忽视

2011-10-26 15:52来源:solarF关键词:太阳能电池板光伏发电太阳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粗放型发展,谨防"雪崩效应"

1978年,NASA的天文学家唐纳德·凯斯勒提出了"雪崩效应"概念,即当在近地轨道运转的物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每一次碎片间的撞击都会产生更多碎片,新的碎片又成为新的碰撞危险源,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下去,成为"雪崩效应"。目前绕着地球跑的太空垃圾已经堆积到了"临界点",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有16000多块,重达6000吨,形成了一个太空"垃圾带"。如果不幸落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后果不堪设想。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面积达几平方公里大的太阳能空间电站应该需要多少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如果有一天失去了控制,将会形成多少太空垃圾?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对处于轨道上的航天器和地球上的人类构成巨大威胁,这无异于是太空探索的噩梦。

2001年,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在人为控制下坠入大海,但更多的太空垃圾却在非控制状态下坠落了地球;2010年9月份,中国的鑫诺六号火箭残骸坠落贵州村舍内,导致直径60米内的草木完全枯萎,险些伤及村民;9月23日,美国一颗与大巴车大小相似的失控卫星,回归地球,引起全球恐慌,还有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马座2"号卫星、前苏联"礼炮-7"号空间都先后坠落了地球,并造成"肇事"。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空间碎片专家休·刘易斯曾说过,近两年中可能出现报废卫星"扎堆回家"的高潮。这些重返地球怀抱的"孩子们",让地球人很是头疼。所以,建造空间太阳能电站,还是要慎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太阳能电池板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太阳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