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电改+清洁能源替代:电网或陷“死亡漩涡”?

2015-11-20 14:30来源:能见派作者:张树伟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光伏储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电力体制改革、能源革命和经济新常态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电力企业们面临的挑战空前。

在即将到来的2016年,以及更长远的“十三五”,传统电力企业的命运会怎么样?如何在新形势下顺潮流而动,革自己的命,求生存求发展?

过去的几年,风电、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实现了巨大而且快速的下降。光伏系统的成本,在欧美国家,实现了两三倍程度的下降,而我国低廉的制造成本,更是实现了五倍左右的下降。

屋顶光伏系统的应用,在居住模式更加分散的欧美,迎来了大发展,与储能系统结合,对公用事业供电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下,关于电网是否会遭遇“死亡漩涡”的问题被学术、公众与政府所日益关注。

随着能源互联网讨论的热潮与苹果正式发布第一个商用储能电池产品,这一讨论正日渐升温。

“死亡漩涡”的宿命?

电网“死亡漩涡”的核心假设在于,如果有用户脱离电网,那么网络的成本就必须由剩余的更少的消费者来分摊,从而必须提高单位电价。而提高电价,会进一步强化用户脱网的激励,提高用户脱离电网的吸引力(可避免的成本更多)。

这一正反馈的循环就像一个漩涡一样,最终会使电力体系崩溃。这一趋势,似乎是电网无法逃脱的宿命。

在政治极化的美国,这一逻辑正为一些小政党与极端环保力量所利用,成为声音最大的一种观点与宣传;

在欧洲,大量的光伏入网使得负荷高峰基本消失,而其出力的波动性带来的电能质量、备用问题却指向电网的扩建需求,尽管有NGO也会跳出来讲“我们已经不需要电网了”,“储能+分布式发电已经是现实了”;

在我国,由于电价还基本不体现电力的时间价值,几乎所有的先进互联网应用都缺乏必要价值,这些讨论仍旧显得是“别人的故事”。

就这些争论,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漩涡是可能的,但并不是必然的。用户脱网的发生,会基于理性的经济考量,而不会是“能源独立”的理念或者社会运动。那么,理性的经济考量会是何种结果呢?

原标题:【电力企业命运大讨论】之一:电网“死亡漩涡”宿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光伏储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