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能源论坛2010-08-30
2009年4月,以无锡尚德、洛阳中硅等为代表的十几家国内知名光伏企业共同签署了《洛阳宣言》,明确了产业在2012年实现1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
来源:无锡新闻网2010-08-12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仅国内5家龙头光伏企业出货量就占到全球同期出货量28%,全球光伏市场极高景气下,各城市光伏投资呈现热潮,无锡、上海、苏州、武汉、洛阳、成都、赣州等地均喊出“打造千亿光伏产业”口号
来源:互联网2010-06-02
4月底,国内13家光伏企业在洛阳通过了《洛阳宣言》,重申在2012年实现光伏发电每千瓦时1元钱的上网电价目标。国内的光伏产业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多晶硅产业出现投资过热倾向。
来源:互联网2010-05-25
就两大联盟的加入者而言,同时加入两大联盟的企业有赛维ldk、洛阳中硅、江苏中能、新光硅业、重庆大全、峨眉半导体、顺大,而亚洲硅业和无锡中彩则只参加了多晶硅技术创新联盟,浙江昱辉、交大泰阳等企业则两个联盟均不参与...主席单位、副主席单位、理事单位、秘书长、副秘书长、四个工作小组,“主席为联合主席制,由5家主席单位董事长担纲”;秘书长为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巡视员王勃华,副秘书长则包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洛阳中硅等企业的负责人
来源:互联网2010-05-24
2009年4月,13家企业齐聚洛阳通过了《洛阳宣言》,声称将在2012年实现光伏发电每千瓦1元的目标。在此次会议之后,发改委和工信部就开始着手准备推动光伏产业联盟的成立。
来源:互联网2010-05-18
这是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大洲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所说的一句话,而这也正是目前国内很多太阳能光伏企业的真实写照。
来源:互联网2010-04-09
似乎是在与敦煌项目所爆出的“0.69元/千瓦时”叫板,同时也为了向政府表明态度,敦煌项目招标后不久,2009年4月,以无锡尚德、洛阳中硅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光伏企业共同签署了《洛阳宣言》,明确了产业在近期的发展目标是
来源:互联网2010-03-18
以光伏业一直期待达到的每度电1元的上网电价目标为例:去年4月,业内13家主要光伏企业发布《洛阳宣言》时还预计要到2012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在本报记者的此番调查中,已有企业表示,今年的光伏发电成本可降至
来源:互联网2010-01-25
据公司办公室主任张鑫说,投资商是一家皮革企业,主要是看到这一行业赚钱,就从河南洛阳一家企业买来改良西门子法技术,去年7月动工,没日没夜地赶进度,不到半年就投产。
来源:互联网2009-11-26
相比此前的摸底调研,调研的范围更广,涵盖的企业也不止局限在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硅业、赛维ldk等国内主要多晶硅企业中,范围更大。
来源:北极星电力新闻网2009-11-10
尚德电力在全球设有三大区域总部,分别位于中国、瑞士和旧金山,在中国拥有无锡、上海、洛阳、青海四大生产基地。尚德电力积极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并通过研发先进的太阳能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09-21
新光硅业、江西赛维、洛阳中硅等多晶硅生产企业加入该联盟。
来源:互联网2009-09-08
为解决上游原料短缺的问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引导国内具备相应技术基础的洛阳中硅等企业,围绕多晶硅生产各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实施重点攻关,取得了系列攻关成果,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09-09-07
来源:互联网2009-08-17
之前,国内主要13家光伏企业在洛阳曾发表宣言表示,到2012年光伏行业组件将达到1元/千瓦时的成本。刘汉元相信,如果加上合理的财政补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甚至最终能降低到0.6元左右。
来源:北极星电力新闻网2009-08-14
2009年中国(洛阳)太阳能光伏产业年会上,共同签署了《洛阳宣言》。... 全球太阳能市场主要在欧洲,未来5年,中国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市场将会起来,而众多中国光伏企业联合发表的《洛阳宣言》则确信,整个光伏产业将在2012年实现每千瓦时电1元钱的上网电价目标——“太阳能产业,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2009-07-30
而河南另一地区洛阳高新区在今年1月已被河南省科技厅批准为“硅材料光伏特色产业基地”。 不仅仅在河南,全国各省市均有动作。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赵勇强2009-07-30
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
2009-07-27
而长期专注于光伏下游组件制造的csi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也透露,该公司正在洛阳建设一座大型硅片厂,以此向上游渗透。
2009-07-21
尚德在中国拥有无锡、上海、洛阳、青海四大生产基地,在全球拥有中国、澳洲、德国三大研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