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10月26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印发《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方案提出,针对上海市可再生能源禀赋和特征,围绕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发,支撑我市进一步提升海上风电以及光伏开发利用水平,探索海洋能有效利用,实现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多元化高效综合利用。
并在重点行动的多个专栏中提及光伏发电。
太阳能利用:研发超高效硅基光伏、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及其耦合技术、空间太阳堆电源技术、分光谱式太阳能光伏光热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光伏电站智慧调控与运维关键技术、建筑光伏与电能耦合调控关键技术等,研制适用于快速路、轨道交通、隔音棚等超大型城市应用场景的光伏电池,研发先进光伏农业等。
储运氢:研发70兆帕及以上高效储氢技术及装备、基于轻质元素的高储氢新材料、氢储能关键装备和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及长距离管道输氢技术、“光伏+氢储能”一体化技术,并探索灵便型固液储氢等新型氢储运技术。
智慧能源系统集成:研发多站(变电站、数据站、充电站、储能站、通信站)一体化融合技术、新一代能源系统信息通信技术、多能源转换耦合技术、多能源互补梯级利用智能与集成技术、光伏/风电与气象预测耦合集成技术等。
低碳/零碳建筑运维:研发建筑运维能效提升和数字化技术、“光储直柔”建筑能源系统关键设备及柔性化技术、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建筑高效电气化替代技术、建筑环境除湿/供暖/制冷等零碳技术装备与系统、绿色低碳乡村分布式能源利用技术等。
超高效光伏:研究基于叠层、多激子效应、单线态裂变、中间带隙等可突破单节光伏电池理论效率极限的新型高效光伏技术。
全文如下: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关于印发《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的通知
沪科合〔2022〕28号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根据《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参照科技部等九部委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结合上海实际,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共同研究制定了《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2022年10月26日
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根据《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科技部等九部委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标“四个面向”“四个新”“四个第一”等新要求,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根本,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依托,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特色,着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市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进提供基础性科技支撑和前瞻性科技引领,注重服务全国,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上海智慧、提供上海样本。
(二)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重点突破。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加强减污、降碳、固碳、增汇的系统设计,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的系统布局。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碳汇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关键技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全面推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和引领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
需求导向,应用牵引。坚持科学理性,求实创新,围绕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和与能源结构转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等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应用需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扩大绿色低碳科技供给,稳步推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协同创新,赋能发展。坚持双轮驱动,协同增效,推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互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打好先进碳中和技术和绿色金融的组合拳,助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对布局新赛道、驱动新动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引领作用,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碳中和相关领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100项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建成10个重大示范项目与工程,建设10个碳中和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5个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助力产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支撑主要耗能产品和主要行业能效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
到2030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低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规模,前期部署的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为碳中和战略推进提供技术储备和路径指引,高质量支撑我市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我市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引领国际先进水平,支撑我市碳中和目标高质量实现,为国家碳中和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三、重点行动
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实施以下十大行动: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
充分发挥我市能源科创资源和装备、产业优势,加强原创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可再生能源、氢能、传统能源高效清洁低碳利用、新型电力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支撑我市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实现不同能源品种间科学合理的互补、协调和替代。到2030年,大幅提升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化石能源有序替代,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
专栏1 可再生能源
针对我市可再生能源禀赋和特征,围绕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发,支撑我市进一步提升海上风电以及光伏开发利用水平,探索海洋能有效利用,实现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多元化高效综合利用。
风能利用:研发百米级以上高空风电机组、大规模固定式及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制造与安装测试技术,研发低频输电等深远海高效输电技术、深远海风电场精准评估技术、大型风电场及风电机组健康实时监测与智能运维技术等。
太阳能利用:研发超高效硅基光伏、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及其耦合技术、空间太阳堆电源技术、分光谱式太阳能光伏光热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光伏电站智慧调控与运维关键技术、建筑光伏与电能耦合调控关键技术等,研制适用于快速路、轨道交通、隔音棚等超大型城市应用场景的光伏电池,研发先进光伏农业等。
海洋能利用:研发潮汐能发电技术、波浪能发电技术、温度差发电技术、盐度差发电技术、海洋能与海上风电的耦合利用技术等。
地热能利用:研究地下能源结构一体化高效换热技术、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平衡联供技术、大规模地源热泵长期换热可靠性提升技术、中深层地热能高效换热技术等。
生物质能利用:研发市政垃圾、农林废弃物、污泥、工业固废等有机废弃物清洁化多元化能源利用技术,研发生物航空煤油、生物柴油、纤维素乙醇、生物天然气等生物燃料高效低碳制备技术等。
专栏2 氢能利用
围绕氢能的制取、储运、加注与多元化利用,系统布局研发绿氢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推进氢能多场景应用示范和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制氢:研究低成本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技术、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高效制氢的新型催化剂和工艺系统、深远海风电耦合制氢技术、海上风电绿氢制备技术等。
储运氢:研发70兆帕及以上高效储氢技术及装备、基于轻质元素的高储氢新材料、氢储能关键装备和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及长距离管道输氢技术、“光伏+氢储能”一体化技术,并探索灵便型固液储氢等新型氢储运技术。
用氢:研发氢能规模化应用的安全防护技术、富氢燃料发动机技术、高性能长寿命低成本氢燃料电池系统、天然气掺氢及终端应用技术、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技术等,提高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等关键材料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耐久性,掌握燃料电池全链条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氢冶金、氢混燃气轮机、掺氢航空发动机、纯氢动力电池等前沿技术研究。
专栏3 传统能源高效清洁低碳利用
围绕清洁智慧火电、工业装备和工艺过程共性能效提升等方面研发一批关键技术,提升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水平,推动我市能效水平持续提升。
灵活智慧火电:研发智能自适应火电深度调峰技术、650-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高温亚临界综合升级改造技术、重型燃气轮机和高效燃气发动机关键装备、新型高效低碳循环发电系统、燃煤发电与储热耦合灵活运行技术、掺氢天然气/掺烧生物质等高效低碳工业锅炉技术、燃煤污染物低能耗深度控制技术等。
共性能效提升:研发生产工艺与流程低碳绿色重塑关键技术、研发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高效通用机电/动力装备能效提升技术、工业余能多模式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基于智能制造及数字化运维的高效电能转换及能效提升技术、用能系统能效提升技术等。
专栏4 新型电力系统
围绕智能电网、能源交换与路由、先进储能、智慧能源系统集成,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强化我市多能互补及智慧协同水平,提升能源系统供应安全和效率。
智能电网:研发具有强恢复能力的韧性电网技术、高精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主动支撑、柔性交直流输电、低惯量电网运行与控制等技术、能源系统状态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基于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核心电力器件和装备、能源交换与路由关键技术、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即插即用技术、虚拟电厂技术、规模化源网荷储关键调控技术等。
先进储能:研发低成本、高安全、长寿命的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高效储能技术,研发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研发分布式储能与主/微网的协同管控技术、梯级电站大型储能安全技术等。
智慧能源系统集成:研发多站(变电站、数据站、充电站、储能站、通信站)一体化融合技术、新一代能源系统信息通信技术、多能源转换耦合技术、多能源互补梯级利用智能与集成技术、光伏/风电与气象预测耦合集成技术等。
(二)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
针对钢铁、化工等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优化为核心,引领高碳工业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瞄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加强高品质工业产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加快跨部门、跨领域零碳融合创新。到2030年,形成一批低碳与零碳工业技术创新成果,有效支撑钢铁、化工行业节能降碳,实现低碳流程再造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专栏5 低碳/零碳钢铁
针对钢铁工业降污减碳需求,深入开展节能降碳和极致能效及钢铁流程再造等新技术研究,支撑我市钢铁工业的低碳转型升级。
钢铁流程再造:研发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技术、氢基直接还原技术、废钢电炉流程集成优化技术、近终形制造技术、高品质生态钢铁材料制备技术、钢-化一体化联产技术等。
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研发钢铁行业极致能效技术、钢铁流程界面优化技术、钢渣高值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智慧能源管理技术等。
专栏6 低碳/零碳化工
针对化工行业对化石能源和资源依赖度高、排放强度大的现状,开展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及化工流程再造研究,形成我市化工工业低碳发展的技术体系。
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研发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新技术、化工过程能量集成技术和关键装备、基于化工过程大数据的数字孪生和智慧管控技术等。
化工流程再造:研发原油炼制短流程及低碳工艺重塑技术、轻烃/天然气原料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驱动二氧化碳合成化学品关键技术、轻质高强材料的绿色制造技术、工业生物酶/菌种/噬菌体的智能设计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等。
专栏7 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制造
围绕工业、生活、建筑、农林等领域废弃物资源化与再制造,建立“源头控制-过程减量-高质循环-精准管控”全技术链,支撑我市资源高值循环利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研发废酸/废有机溶剂/废活性炭等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废气高值成分回收与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电路行业废硫酸资源化再利用关键技术、工业废水及污泥低碳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等。
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再制造:研发废旧机电及电器电子产品自动拆解/回收再利用技术、废旧汽车关键部件再制造技术、多源废物协同处理与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技术、重型装备智能再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等。
生活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研发干垃圾智能深度分类和高效精细化利用关键技术、湿垃圾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有害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生活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建材循环利用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农林废弃物资源化:研发农业生物质制备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学品关键技术、新型高效农业生物质土壤固碳技术、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低碳处理循环利用技术、畜禽粪便控污减排循环利用技术、沼渣高值化利用技术等。
(三)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科技攻关行动
针对城乡建设与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需求,以脱碳减排和节能增效为重点,大力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研发,促进城乡建设节能减碳标准提升和全过程减碳,推动交通领域绿色化、电气化和智能化,支持新型基础设施低碳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城乡建设与交通领域绿色水平。到2030年,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打造一批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创新示范,实现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筑节能水平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更加充分、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交通领域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载运工具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电耗大幅下降,支撑交通单位周转量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专栏8 低碳/零碳城乡建设
围绕超大型城市低碳/零碳建筑材料与设计建造、运行和智能化集成,开展建筑全生命周期降碳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城区、社区、村镇绿色低碳建设。
低碳/零碳建筑材料与设计建造:研发天然固碳建材和高性能建筑用钢/纤维复材/气凝胶/木结构等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体系、建材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气候适应性围护结构体系、新型零碳建筑规划/设计/建造技术、既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成套技术等。
低碳/零碳建筑运维:研发建筑运维能效提升和数字化技术、“光储直柔”建筑能源系统关键设备及柔性化技术、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建筑高效电气化替代技术、建筑环境除湿/供暖/制冷等零碳技术装备与系统、绿色低碳乡村分布式能源利用技术等。
低碳/零碳建筑智能化集成:区域-建筑能源系统源网荷储用技术及装备、建筑全生命周期数据库与国产化软件、大数据集成的建筑低碳管控系统和平台等。
专栏9 低碳/零碳交通
围绕超大城市新能源载运装备、绿色智慧交通和低碳交通基础设施,为我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新能源载运装备:研发高性能电动、氢燃料电池车辆等低碳能源驱动载运装备技术、重型陆路载运装备电气化/混合动力技术、大运量轨道交通关键技术、水运载运装备应用清洁能源动力技术、生物基航油/氢能航空器/电驱动航空器技术等。
绿色智慧交通:研发交通自洽能源系统的多能变换与控制技术、交通物流陆海河结构优化关键技术、无人车/无人机智能低碳配送技术、智能轨道交通/智慧民航/智慧港口/智慧水运/数字航道/技术等。
低碳交通基础设施:研发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造和运维技术、既有交通枢纽设施节能减排降碳改造技术、太阳能公路技术等。
专栏10 新型基础设施
针对城市数字化转型需求,开展涵盖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维”全过程的绿色低碳优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撑我市以低碳路径实现“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综合指标体系和能效提升:研发关联能耗特征的基站/数据中心分类模型和能耗指标评价体系、重点设备/系统的能效指标体系、低功耗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核心设备、新型基础设置的智能化低碳运维技术等。
新型高效系统和产品:研发液冷冷却液体系、适宜既有设备改造的新型液体冷却系统、高效液冷定制服务器等新型计算存储技术和设备,研究气流组织优化、高效冷却等节能降碳技术等。
能源综合利用:研发匹配电网负荷调节需求及可再生能源供电波动的数据中心动态储能关键技术、梯级动力电池在数据中心规模化应用技术、数据中心余热利用技术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期,国家电投、广东省电力开发、山西粤电、新疆粤电、湖南红太阳多个岗位招聘,北极星整理如下:国电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电投新能源”),前身是中央研究院的产业化全资子公司,负责实施国家电投“高效铜栅线晶体硅异质结光伏电池(C-HJT)研究及量产技术开发”科研课题项目。项目团队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7日消息,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政协广元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函,提到,积极推动光伏与储能、动力电池等产业协同发展,成功签约四川中孚源网荷储一体化+AI虚拟电厂等项目2个,中科瑞能新型铝基负极锂离子电池项目即将竣工。提早布局退役光伏组件回收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7日,四川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关于政协广元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函,其中提到,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依托工业硅产能优势,多次赴通威集团及其合作伙伴洽谈年产30GW光伏组件、光伏玻璃等项目,积极开展HJT异质结电池项目论证,加快布局太阳能电池及
砥砺奋进的十年系列报道之三——创新驱动十年间,国家电投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研发投入强度从0.91%跃升至3.5%,累计建成一支1.3万人的科技研发队伍,形成央企领先的创新力量。十年间,肩负“国之大者”,锻造“国之重器”,作为同时牵头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能源央企
近日,晶科能源在澳大利亚悉尼与新南威尔士大学达成技术研发合作备忘录,并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签署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协议。合作将依托晶科能源的产业实践基础,聚焦光伏回收与可持续发展核心方向,推动新能源技术研发产业化与人才联合培养。晶科能源将在未来五年持续支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营,
近日,国家电投、中核汇能、华能电力、广东省电力开发、山西粤电最新岗位招聘,北极星整理如下:国家电投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全资产业化子公司,负责实施集团公司B类科研课题项目--高效品体硅铜栅线异质结光伏电池(C-HJT)研究及产技术开发。公司2017年9月在北京注册成立
7月3日,麦迪科技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麦迪科技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500万元至2,700万元,上年同期为-7,633.52万元,将实现扭亏为盈。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00万元至600万元。本期业绩扭亏为盈的原因,麦迪科技
6月29日,深交所官网显示,无锡江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松科技”)创业板IPO已进入问询阶段。江松科技此次申请上市拟募集资金约10.53亿元,用于光伏智能装备生产基地建设、研发中心升级等项目。作为国内光伏电池智能自动化设备领域的龙头厂商,江松科技主要从事高效光伏电池智能自动化设备的研
日前,安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安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到2027年底,安阳市“无废城市”制度、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基本完善,主要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初显;安阳市固体废物智慧监管信息平台上线运营,实现五大领域固体废物
6月24日下午,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年产百兆瓦新型薄膜光伏组件生产项目成功签约,标志着姚安县在打造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签约仪式上,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李进财代表姚安县人民政府,与浙江炬晟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姚安县年产百兆瓦新型薄膜光伏组件生产项目
近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经信系统重点调度的2025年500个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名单,项目总投资17048.9亿元,2025年计划投资3291.6亿元。其中包含川投泸州天然气发电及配工程项目、四川华电内江白马2×475兆瓦燃机示范项目、四川达州燃气电站二期工程、国家电投川东北高效清洁煤电综合利用一体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6日,山东发改委发布《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文件明确零碳园区主要包括以下10方面内容:(一)大力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强化园区与周边光伏、光热、风电、生物质能等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积极有序推进园区及周边新能源
7月17日,山东省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并在附件提出省级零碳园区14项指标:1、整体目标坚持“高标准、少而精”原则,加强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和要素保障,分期分批,有序推进我省零碳园区建设,逐步达到国家级零碳园区标准要求。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7月17日,山东省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方案明确:坚持“高标准、少而精”原则,加强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和要素保障,分期分批,有序推进我省零碳园区建设,逐步达到国家级零碳园区标准要求。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形成
7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有力支撑。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大力推进生态强企建设,加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正式确定上海市、常州市、广州市等9个城市为首批试点城市,同步公布30个试点项目。《能源评论》派出多路记者,前往济南、成都、广州、深圳等地,实地探访车网互动项目,了解规模化试点的进展。在济南,我们来到
7月10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青岛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文件提出,积极稳妥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布局海洋新能源,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海域集中开发海上风电,加快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和即墨区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谋划储备远海漂浮式光伏项目,力争203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0日,山东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青岛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统筹本地电网结构优化和互联输电通道建设,推进琅琊、寨里等500千伏骨干电网工程。加快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4日,深圳坪山区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坪山区落实“双碳”战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支持企业建设新型电池及储能、充电设施、光伏、氢能、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中试生产线,对项目总投资额(不含土建)在500万元以上的,按设备投资额的1
日前,山西阳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阳泉市加快推动建筑领城节能降碳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新建公共建筑和工业厂房光伏产品应用面积不低于屋顶总面积的50%,新建居住建筑光伏产品应用面积不低于屋顶总面积的30%。新建建筑
文/本刊记者张越月特约撰稿陈昊南林熙熙黄子琪从出行到餐饮,从住房到医疗,过去几年中,各类共享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渗透至生活的诸多领域,提高了资源使用的效率,也创造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车网互动也可被视作一种特殊的共享平台,它通过整合电动汽车和电网资源,实现了能源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8日,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提高建筑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低碳化,在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学校、医院、酒店、写字楼、大型商超、城市综合
7月9日,上海市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虹口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补贴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显示,项目申报范围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在虹口区内建成并网验收并运行的光伏发电项目,2023年已并网尚未申报项目。对纳入本区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管理,完成并网验收并运行的
7月7日,上海市发改委发布上海市2025年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奖励目录(草案)公示。原文如下:上海市2025年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奖励目录(草案)公示(2025年07月07日)根据《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沪发改规范〔2022〕14号,以下称“14号文
6月24日,上海市海洋局关于公开征求《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公告指出,打造大规模海上光伏基地,推动东海大桥、临港、金山、奉贤等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及并网投运。原文如下:上海市海洋局关于公开征求《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
6月12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2025年陆上风电、光伏电站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本年度全市拟推进的陆上风电规模31.641万千瓦、光伏电站规模146.877万千瓦。原文如下:关于印发上海市2025年陆上风电、光伏电站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文号:沪发改能源〔2025〕112号各有关单位:根
5月2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新能源”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通知指出,涉及光伏技术方向有4项:1.新型光伏电池制备技术1.AI同步辐射的钙钛矿光伏材料与器件高通量协同研发与设计技术研究内容:开发60亿+参数的钙钛矿光伏电池专用大语言及材料生成式AI开源科学基础模型
5月21日,上海市虹梅南路高架往虹梅南路隧道方向近隧道入口处的高架声屏障顶部起火。据目击市民介绍,当天下午2时左右,虹梅南路高架往虹梅南路隧道方向距离隧道入口处约几十米处,铺设在声屏障顶部的光伏板呈链式燃烧,火星裹挟着燃烧的材料碎片如雨点般坠落。下方车道上,20余辆机动车紧急制动,轮胎
日前,上海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校园和国有企业场址光伏开发建设的通知。根据通知,为推动上海市学校和国有企业光伏开发,加快城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深入摸底排查,科学制定计划。各区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国资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按属地原则组织开展校园和国有
4月23日,上海发改委关于印发《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推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多元发展,全市光伏装机规模突破500万千瓦,金山一期海上风电力争建成并网。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持续提升,绿电交易规模力争超过70亿千瓦时。推进绿色燃料产能建设,前瞻谋划绿色燃料重
4月16日,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布对浦东新区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101号提案的答复。根据答复文件,浦东新区推进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光伏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光伏60万千瓦以上,截止2024年底已完成55万千瓦;四是完善企业碳排放核算及信息披露体系,浦东新区共有6家发电行业企业纳入
3月25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关于促进智算云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2027年)》的通知,通知指出,推进智算中心用能管理系统升级,合理配置分布式电源和新型储能,用足用好我市分时电价政策,通过调节用能行为降低运行成本。原文如下: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相关委、办、
3月24日,华东能源监管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提升上海市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能力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应将所有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纳入涉网安全管理范围,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划分。2025年6月1日以后投产的新能源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