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7月20日,晋中市生态环境局公布晋中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文件指出,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推进一批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同时做好新能源项目储备,积极争取推动一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翻番,占比达到40%。
原文如下:
晋中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晋中市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强力支撑,晋中市在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抢抓国家支持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降碳”为抓手,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新貌。科学谋划晋中市“十四五”环境保护战略布局,对指导全市“十四五”环境保护工作,全力建设“美丽晋中”意义重大。
一、基础与形势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十三五”期间,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出硬招、下重拳,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表里山河、美丽晋中的发力点,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有力构筑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步向好。2020年,市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好转率位居全省第一;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16天,优良率达73.0%;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5.00,较2015年降低24.6%;污染物指标有所下降,SO2、PM2.5、PM10、CO浓度分别为20μg/m3、42μg/m3、75μg/m3、1.6mg/m3,较2015年分别下降72.2%、26.3%、25.7%、48.4%;超额完成了减排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6.992万吨、5.490万吨,较2015年分别累计减排31.63%、26.68%。
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全市3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11个国、省考断面达标率实现100%、Ш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达72.73%,24个市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市城区15段黑臭水体基本完成整治。超额完成了减排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3.910万吨,较2015年累计减排20.86%;氨氮排放总量0.3331万吨,较2015年累计减排25.59%。28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1个备用水源地未监测,其他27个水源地除2个水源地本底值超标外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
土壤环境质量得以保障。坚持“打基础、强管控、抓治理、破难题、防风险”五措并举,有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十三五”期末,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生态保护与修复稳步推进。“十三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6%,市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落实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责任,建立市级环保督察工作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逐步完善。
(二)“十四五”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结构性污染依旧严重。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煤炭、焦化、电力、钢铁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仍占很大比例;尤其焦化行业产能调整重组推进不力,产能扩张冲动依然强烈,产业升级改造不彻底,优化产业布局受限。从能源布局和结构上来看,晋中市能源结构对煤炭仍然过分倚重,这与晋中市经济结构能耗需求有极大关系;民用散煤也是煤炭消耗的一个主要方面,虽已大力推进民用散煤清理,但其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从运输结构和车船结构上来看,大宗货物运输已逐步减轻对公路运输的偏重,但铁路运输比例仍很低,运输结构尚未完全转型;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堆场扬尘和施工扬尘管控不完全到位。
2.生态环境敏感脆弱。
森林资源分布相对不均、河流湿地数量少,湿地资源保护力度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薄弱;生态系统质量较低,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处于低水平或中低水平,局部区域煤炭资源长期高强度的露天开采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由长期采矿活动造成大面积土地资源破坏,同时引起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破坏井泉等系列地下水环境问题;煤矸石、尾矿等矿山固体废物大量堆存,生态环境隐患问题突出。
3.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十三五”中后期,NO2保持基本稳定,但较前期略有上升,未能持续稳定达标;PM2.5、PM10呈下降趋势,但仍不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水环境稳定达标攻坚形势依然严峻。24个考核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但部分断面稳定达标难度较大。水污染治理工作有待加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缓慢、污水处理厂雨季溢流直排、部分乡镇污水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入河排污口整治不彻底等因素对断面水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局部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不容乐观。煤炭开采、选矿、焦化等传统产业基地长期存在,污染场地较多,治理修复难度大;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大量不当使用,污水灌溉、不合理的使用地膜等导致土壤污染为题依旧存在;煤矿企业、热电厂等大型工业企业产生固体废物数量较大,主要包括煤矸石、尾矿、粉煤灰、脱硫石膏等,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范化处置有待进一步提高。
4.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主体功能区产业负面清单制度、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未建立,生态系统保护机制尚未健全;推动企业主动守法和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企业治污主动性差;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有待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绿色发展创新体系、绿色金融机制亟待构建,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产业支持政策还不健全。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积极融入碳达峰碳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四带三湖八河流”为主阵地,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晋中奠定生态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坚持系统治理观念。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运用结构优化、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多种手段,减污与降碳协同,减排与增容并重,预防和治理结合,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坚持生态环境底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社会风险,筑牢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防线。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念转变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积极采取超常规思路举措,强力补齐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短板。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绿色宜居美丽晋中建设取得新成效。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汾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面消除国控劣Ⅴ类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监管持续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表1 晋中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三、规划任务
(一)坚持生态优先,持续着力优布局调结构。
1.强化生态生活空间管控。
推进产业布局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结构,应符合其管控要求。在汾河、漳河(清漳东源、清漳西源、浊漳北源)、松溪河、潇河等河流谷地,云竹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以及其他人居环境敏感的区域,严格高碳、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建设,严控重污染行业产能规模,推进产业布局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
保障重点流域生态安全。根据《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对于黄河干流沿岸新上项目,一般以布局文化旅游生态项目为主,对新上的其他项目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条件。严禁在汾河、漳河(清漳东源、清漳西源、浊漳北源)临岸一定范围内布设高污染工业项目,严禁在云竹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新改扩建焦化、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高污染项目,以及危险化学品贮存、处理处置等高风险项目。
优化生活空间保护格局。城市(含县城)规划区范围内,不再新布局包括产能置换项目在内的钢铁(不含短流程炼钢)、铸造(不含高端铸件)、水泥、有色等项目,区域内现有产能只减不增。继续推进城市(含县城)建成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搬迁退出,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积极推进城镇周边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清洁、低碳、绿色产业,加速“产城融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2.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
科学规划重点产业。紧抓当前我省新一轮焦化等重点产业重组布局和生产力空间优化机遇,立足区域产业定位、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错位发展、产业集聚、链条延伸”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好重点产业布局规划,确保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有效衔接上位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强与主体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等有效衔接,从控制传统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严格环境准入入手,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绿色发展格局。
推动产业布局优化。推动焦化、化工、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布局优化和提档升级。支持焦化、煤化工、钢铁等重大转型升级项目依托“一区多园”模式。鼓励焦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向大气扩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强、人口密度低、经济欠发达、可以实现资源和产业互补,并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布局的区域转移,缓解产业布局不合理现状。
引导企业进区入园。结合“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根据企业情况综合施策,鼓励引导符合规划、环保、安全等相关标准的企业“进区入园”升级改造。加快零散化工企业调整关闭和搬迁入园,推动化工集中区域整治取得实效。
3.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关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为主要目标,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和“两高”行业产能控制要求。加大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力度,落实省能源局关于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的部署任务。推动“以焦为主”向“以化领焦”转变,全面完成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淘汰。针对建材、铸造、玻璃制品、工业炉窑等行业,依法依规有序推进环保、安全、质量、能耗、技术达不到标准的行业、落后产能退出。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通过煤矿智能化试点建设,打造一批智慧矿山。大力推进煤矿矸石充填开采、沿空留巷等绿色开采技术;积极推进新建煤矿配套建设井下智能分选系统,实现不可利用矸石全部返井。加快推进绿色焦化产业集聚发展。以祁县、太谷等为重点,加快传统碳素行业提档升级,大力培育石墨烯、高强度碳纤维、超级电容炭等高端碳材料。推进废钢综合利用,提升冶金产业循环发展水平。
4.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六新”产业腾出布局空间。与城区、县城相邻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不得布局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和产能过剩项目,现有的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和产能过剩项目逐步退出,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等“六新”产业腾出环境容量和布局空间。
优先安排新兴产业布局。对半导体、大数据、信创、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从污染物总量配置、环评审批、精准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快形成标志性引领产业,促进“六新”等项目集群化、智能化发展。
(二)坚持“双碳”引领,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科学推动双碳目标落实。
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围绕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对标国家和我省目标,开展我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研究,科学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重点行业企业率先实施达峰行动。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等重点行业企业规范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火电、煤炭、钢铁、焦化、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入开展达峰行动,支持重点企业实施碳减排示范工程。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发挥碳市场减排效应。加强碳减排制度和能力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的作用,以市场化机制和经济手段降低碳排放强度,有效引导资金流向低碳发展领域,倒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低碳化。加强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夯实碳减排基础数据。主动融入全国碳排放交易,推动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探索推进碳排放交易制度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融合。
2.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
有序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稳步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完成省下达我市煤炭消费总量目标任务。严控新增耗煤项目,原则上控制新增煤电项目,严禁审批、核准、备案焦化、钢铁、水泥等新增产能项目。持续推进新建、改建、扩建的新增煤炭消费项目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严格重点耗煤行业准入,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煤耗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加速推进煤成气增储上产。着力打造具有煤成气特色的大产业链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东山5县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与综合利用基地,进一步扩大寿阳区块、昔阳矿区寺家庄矿、左权矿区等产能建设规模,着力打造“气出晋中”新格局。到2025年,全市煤成气产能达到30亿立方米。推动上下游关联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动煤成气抽采、集输、压缩、液化、装备制造、化工利用等产业发展,实现煤成气产业集约、高效、高端化发展。
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壮大。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推进一批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同时做好新能源项目储备,积极争取推动一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翻番,占比达到40%。有序推进生物质开发利用,推动农业、牧业副产品向下游发展,形成秸秆、畜禽、餐厨制生物质天然气、肥料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开展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试点,推进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发展抽水蓄能项目,推动多能互补能源转型,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市。
提高清洁取暖覆盖率。巩固清洁取暖既有成效,做好清洁取暖补贴政策延续和宣传。继续扩大清洁取暖覆盖范围,在建成区、城乡结合部清洁取暖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城市周边地区延伸。重点推动榆次区、太谷区、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寿阳县实施以热电联产、工业余热集中供热为主的清洁取暖改造工程。
3.着力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壮大绿色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建设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加强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开展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园区、绿色示范工厂试点建设,打造绿色制造体系。
开展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严格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压实各领域各行业节能监督管理工作,推动全社会节能降耗。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实现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加强工业节能管理,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深挖企业节能潜力,持续提高能效。引导鼓励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改,技术工艺设备能效提升等活动。推进交通节能,加快构建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稳妥推进建成区环卫、快递、出租、轻型物流配送车辆等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全面实施绿色建筑,加大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开展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开展能效标识监督检查,加强能效标识法律法规的宣传。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强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资源分类循环使用、能源梯级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加快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鼓励和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建立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推动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在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试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和“四水四定”要求,加快“五水综改”步伐,建立完善市场化治水节水机制。推动建设固废综合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通用性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建设,实施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4.主动有序适应气候变化。
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新格局。落实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城市、生态脆弱地区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积极打造“零碳”机关、“零碳”社区、“零碳”村庄、“零碳”乡镇(街道)、“零碳”示范县等多层级应对气候变化试点体系。
提升城乡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抗灾等级,强化市政、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集蓄雨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
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应对。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敏感区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城乡环境、生命健康、生态安全及重大工程的影响。完善防灾减灾及风险应对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增强农业抗御自然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统筹提升城乡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
强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相关工作,大力开展造林绿化,鼓励全民义务植树,着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着力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技术、绿色技术和增汇型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碳汇。
(三)坚持综合治理,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1.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
深化VOCs综合整治。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人造板材、电子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除特殊功能要求外的室外构筑物防护和道路交通标志全面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组织涉VOCs重点企业针对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装卸、敞开液面、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废气收集、废气旁路、治理设施、加油站、非正常工况、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展排查整治,清理整顿简易低效的VOCs治理设施,全面梳理VOCs治理设施台账,对采用单一治理技术且无法稳定达标的要加快推进升级改造。推进涉VOCs产业集群整治提升,因地制宜推广建设涉VOCs“绿岛”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建设涉VOCs产业的集中涂装中心、吸附剂集中再生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实现VOCs集中高效处理。扎实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执法检查,注重运用走航监测等手段,加大随机执法力度,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到位。
提升氮氧化物污染治理水平。实施低效脱硝设施排查整治。全面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巩固安泰集团、太钢万邦、汇钰机械铸造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成效,峰岩矿棉有限公司烧结、高炉复产前完成改造;启动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22年10月底前完成介休、太谷、左权5家企业总计500万吨焦化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完成改造的企业尽快开展评估监测工作;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22年12月底前完成11家水泥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工业炉窑和锅炉提标改造。生物质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无法稳定达标的,加装高效脱硝设施;玻璃、铸造、石灰等行业炉窑,对标实施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
精准防控臭氧污染。开展臭氧来源解析、生成机理、传输规律的研究,加快高效VOCs治理、低温脱硝、氨逃逸精准调控等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鼓励增加泄漏监测与修复频次,鼓励企业和市政中涉VOCs排放作业实施精细化管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11月1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局长于海宇说,今年3月,内蒙古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的省区。目前,新能源装机已达到1.1亿千瓦,到年底将达到1.3亿千瓦以上,提前一年实现超过火电装机目标。于海宇介绍,内蒙古完善绿电就近消纳机制,优化六类市场化消纳新能源政策,分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获悉,为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内蒙古持续深化新能源领域改革,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10月底,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47%,装机规模保持全国前列。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局长于海宇介绍,内蒙古建立新能源开发新机制,制定出台加快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青海格尔木现全市新能源并网装机906.3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总装机的22.3%。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发电量57.54亿千瓦时,太阳能和风电发电占比达77%。目前,初步建成新能源园区1个,为格尔木东出口光伏园区,已建成并网光伏发电装机353.4万千瓦、储能83.15万千瓦、光热5万千瓦;在建新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3年汕尾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2%,相当于每用100度电就有82度的绿电。截至目前,汕尾已建成投产的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包括煤电、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917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汕尾能源项目的总装机容量将达1800万千瓦。
11月4日获悉,截至目前,湖北电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4125.23万千瓦,占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的34.39%,已超过火电(33.83%)、水电(31.78%)的装机容量占比,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力。近年来,湖北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含绿量”不断提升。今年度夏期间,湖北电网新
近日,中煤电力有限公司哈密大南湖新能源有限公司“疆电入豫”雅西66万千瓦风光互补新能源项目实现并网,标志着哈密“风光”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达2026.9万千瓦,居全疆首位。中煤电力有限公司哈密大南湖新能源有限公司“疆电入豫”雅西66万千瓦风光互补新能源项目作为中煤集团首个百万
截至10月31日,全区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47%,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装机规模继续领跑全国。预计到2024年底,内蒙古全区还将有超2500万千瓦新能源并网,确保年底完成新能源累计装机突破1.35亿千瓦,历史性实现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的目标。
10月31日,辽宁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沈阳)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在重点任务中提到,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引导农村地区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扎实推进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总装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024年前三季度,安阳市新增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81.69万千瓦,同比增长14.69%;新能源发电量74.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2%,占同期全社会用电量的39.65%,新能源利用率97.2%。截至2024年9月,全市风光装机总容量637.6万千瓦、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64.1%,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各地市第
10月30日,中国能建设发布公告称,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51.39亿元,同比增长3.44%;归母净利润36.04亿元,同比增长17.28%。其中,中国能建前三季度在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4%、10.1%;新获取风光新能源开发指标1,288万千瓦,累计获取开发指标6,306万千瓦
10月28日,华能北方公司丰电能源公司察右中旗灵改配置新能源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正式开工建设。察右中旗灵改配置新能源项目,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广益隆镇,是北方公司在蒙西地区投资和建设规模最大的火电灵活性改造配置新能源项目,同时,也是华能集团“三线一带”发展战略布局中,“北线清洁能源基
近期,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发电单元正式并网。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是我国最大开放海域海上光伏项目,项目用海面积约1223公顷,首次应用66千伏海缆及陆缆长距离输电技术,传输容量更大、成本更低。项目的成功并网为我国乃至世界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
11月14日,山西新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工程框架协议公开招标中标候选人公布,第一中标候选人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标报价124760万元,单价3.119元/W;第二中标候选人河南省同信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投标报价127580万元,单价3.1895元/W。山西公司山西新能源400MW(预计容量)分布式光
11月8日,陕西米脂县首批千村光伏项目——杜家石沟村光伏电站顺利通过验收并网。该项目和郇家河村联村光伏电站是米脂县首批千村光伏并网项目,总装机容量6.6兆瓦,预计2024年发电132万千瓦,为相关村庄集体增加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米脂县千村光伏项目涉及9个镇街、19个村,共建设光伏
近日,中国能建投建、承建江苏盐城滨海光伏电站、东润清能察北光伏配套制氢项目、西藏开投阿里地区日土县30兆瓦(配储能)光伏发电项目、京能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100兆瓦光伏电站等一批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江苏盐城滨海光伏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近日,由中国能建建筑集团、羲和电力有限公司联合总承包建设
11月7日,由陕西交控集团绿色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的吕村收费站、照金收费站分布式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作为高速公路路域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第一期)中首个并网发电的项目,2个站点充分利用收费站屋顶及闲置地面1979平方米,建设0.41MW分布式光伏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消纳电能。投运后
据中国国家能源集团消息,11月13日,中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该项目是全球目前位于开放海域的立体使用、分层设权、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光伏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部离岸8公里的开放海域,项目用海面积约1223公
近日,由中铁水务承建的马鞍山东污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不仅是马鞍山市首个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项目,更是首座采用预应力悬索结构(柔性支架技术)的光伏项目,标志着公司在绿色能源施工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中铁水务充分发挥自身在环保水处理及新能源项目上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精神,项目团队
11月12日,大唐兴海县清洁供暖配套40万千瓦光伏建设项目BC组件采购项目中标候选人公布,第一中标候选人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投标报价3005890.56元,单价0.815元/W。大唐兴海县清洁供暖配套40万千瓦光伏建设项目直流侧建设容量为491.5416MWp,交流侧建设容量为400.2MW,容配比约为1.228,同步建设
11月13日,新昌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对2022年度第二批非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奖补金额进行公示,公示显示,2022年在新昌县域境内建成运行的非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奖补金额达到4356384.8元。原文如下:关于对2022年度第二批非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奖补金额进行公示根据《关于印发新昌县2022年度非户用分布式光
11月13日,国家电投旗下电投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本次股东大会议案采用现场表决和网络投票表决方式,审议通过关于核销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40MW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议案。据悉,今年10月23日晚,电投能源曾发布公告表示,根据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收益率最新要求,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40MW户
近日,云南凤庆县、沧源县相继公布2024年第一批新能源项目中选结果。其中,凤庆县公布8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规模650MW;沧源县8个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规模495MW。具体来看,凤庆县8个光伏项目的第一中标候选人均为华能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沧源县8个光伏发电项目中,华能集团获得465MW,
11月1日,国家能源局山西监管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山西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和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本细则原则上适用于通过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由地(市)级及以上电力调度机构调度的光伏发电站,其余光伏发电站参照执行。新建光伏电站自光伏组件
2024年8月,山西能源监管办12398能源监管热线(以下简称12398热线)共收到有效信息630件,其中:投诉举报14件,办结投诉举报11件(含往期结转)。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当月接收情况2024年8月,山西能源监管办12398热线共收到有效信息630件,环比增加2.61%,同比增加24.51%。其中:投诉13件,环比
9月30日,山西省能源局印发《山西省能源领域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计划》的通知。《计划》总体目标为,2024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低2.0%,能源消费总量约2.12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11.5%。202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4.5%,力争降低16.5%,能源消费总
10月9日,阳泉市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竞争性配置有关工作的通知,本年度拟申报风电、光伏保障性并网规模90万千瓦。申报项目要求在2026年12月底前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条件指出:1.申报项目须符合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定。2.申报项目选址须符合自然资源、环保、水利、
9月20日,山西省能源局关于印发《山西省推动能源领域设备更新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光伏电站构网型改造,通过电力电子技术、数字化技术、智慧化技术综合提升电站发电效率和系统支撑能力。鼓励通过高效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发电设备更新,合理优化光伏电站开发建设布局和规模,提高光伏电
近日,山西省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竞争性配置有关工作的通知》,启动相关申报工作。根据文件,2024年山西省拟安排风电、光伏保障性并网规模1270万千瓦,按照单体项目不低于10万千瓦实施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利用已投产新能源项目升压站及送出线路扩产项目不受规模限制。文
9月14日,新绛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绛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规范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所依托的建筑物及设施应具有合法性、稳定性,不得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区域包括已挂牌的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及其控制区内、国家传统村落
9月9日,山西能监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绿证核发数据归集和异议数据处理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发电企业或项目业主在项目建成后应积极主动、及时准确建档立卡,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成并网一个月内,由项目业主完成建档立卡信息填报,对已并网但未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
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下称“国网山西电力”)获悉,日前,山西电网光伏出力首次突破2000万千瓦,达2043.7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光伏出力占当时全省用电负荷的63.9%。近年来,国网山西电力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服务新能源并网运行和有序健康发展。其间,该公司强化新能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8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山西能源监管办党组关于国家能源局党组第一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通报指出,根据国家能源局党组统一部署,2023年10月9日至28日,国家能源局党组第三巡视组对山西能源监管办(以下简称山西办)党组开展了常规巡视。2023年12月7日,巡视组向山
8月26日,山西能源局发布关于拟废止浑源县牛星堡分散式风电项目等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根据公告,山西能源局组织各市能源局对2022年及之前取得批复且尚未全容量并网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进行了梳理,经汇总,拟废止12个项目、规模91.981万千瓦,其中光伏项目9个,规模为85.87万千瓦,风电项目3个,规模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