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尽管面临新冠疫情 中国或能实现能源转型的跨越式发展

2020-05-15 07:50来源:中国日报关键词:能源转型巴黎协定可再生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0年的黑天鹅

全球每年人为产生的排放中,三分之二来自能源生产与消耗,因此能源转型成为履行《巴黎协定》承诺的核心,而2020年本应成为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转折点。

按照协定,各国应评估本国的“国家自主贡献”,以实现《巴黎协定》中规定的目标,乃至进一步加强行动承诺,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甚至是1.5摄氏度以内。2020年,伴随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计划的正式启动,世界各国的能源转型蓄势待发。自2015年以来,持续推进能源转型并取得积极进展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中国就位列其中。

积极推进能源转型需要平衡“能源三角”的各个维度,即经济发展与增长、能源获取与安全以及环境可持续性。

然而,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遭遇了一场小概率但却影响深远的全球灾难。新冠病毒大流行病来势汹汹、快速蔓延、席卷世界,让我们猝不及防。在此背景下,各国必须重新配置资源,同心协力,控制疫情带来的损失,并尽快恢复社会与经济活动。

新冠疫情已经成为一场“黑天鹅”事件,有可能让史上最长久的经济扩张成果付之东流。

脆弱的能源系统

新冠疫情的冲击暴露了能源体系的诸多漏洞,能源转型的短期前景不容乐观。全球能源需求以空前的速度和幅度下跌,再加上随之而来的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影响,这些都破坏了能源体系的稳定。

从经济角度看,能源转型意味着剧烈的价格波动将冲击许多国家的财政状况,并影响数百万能源行业工人的生计,还将改变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削弱各方对提高能源效率的热情。因此,要加快重新推动能源转型,不仅需要提升市场和基础设施的复原力,更需要加强政策与合作机制的复原力。

随着能源需求逐步回升,目前出现了一定的好转迹象,但经济复苏的过程可能旷日持久。鉴于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消费者购买汽车和家电的计划可能推迟,基础设施开发可能被搁置,非必需的工业活动也要更长时间才能重启。

动荡不定将成为新常态

能源消耗的下降产生了立竿见影的环境效应,即便是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污染严重的地区亦是如此,空气质量也有所好转。对环境可持续发展议程而言,这或许是个好消息,但并不能当成环境改善的证据,反倒证明了有效推动能源转型所需付出的代价。

有效的能源转型不仅能为未来世代打造繁荣、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也是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必要之举。在日益动荡的全球形势下,颠覆与冲击将成为新常态,为此,能源转型路线图也需要更加强韧,以抵御冲击。从长远来看,提升能源转型的复原力需要有力的支持环境,确保在面对不可预见的影响或外部冲击时能够尽快重启能源系统。为了打造这样的环境,我们不仅需要坚定的政治承诺、稳定的资本市场和获得投资的渠道,也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和现代化基础设施,还需要为未来能源系统培养人力资本等。

世界经济论坛的“能源转型指数”(ETI)依据上述基础因素,比较各个国家的能源转型情况,并考察其能源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环境可持续发展、能源获取和安全方面的表现。根据今年新近完成的指数分析,已有可靠证据表明能源转型正在稳步发展。

中国:持续推进,卓有成效

自2015年以来, 80%以上国家的ETI得分有所提高。令人鼓舞的是,新兴经济体与领先国家之间的差距似乎在缩小,但要赶上后者依然任重道远。过去六年来,只有少数国家的ETI得分每年都在稳步提高,而中国就位列其中,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能源转型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能源转型,重点在于加强监管与政治承诺,加大资本投入与投资力度,并提高技术研发水平。

在2020年ETI榜单排名中,中国虽然在115个国家中位居第78位,但其煤炭发电所占份额仍然高居不下。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从劳动和能源密集型经济逐步转向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或许是中国能源转型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最终控制住新冠疫情这场全球灾难,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重要教训。与新冠疫情相比,能源转型面临同等规模的挑战,对社会经济体系具有相似的连锁效应,但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更为严重,需要采取及时果断、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利益相关者需要认识到,尽管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放任能源转型中的社会经济难题而不解决,否则病毒带来的损失将给全人类造成更加高昂的代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转型查看更多>巴黎协定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