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一、光伏平价上网趋近,产业链设备为核心
1、光伏成本快速下降,预计至 2050 年,光伏占比将大幅度提升
在当今世界大部分地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成本最低的电力来源。20102018 年,生物质能、水电、地热、陆上和海上风电的成本降至化石燃料发 电成本以下,光伏发电是从 2014 年开始,全球加权平均电力成本下降到 化石燃料发电成本以下。其中光伏度电成本下降最快,从 2010 年的 0.371 美元/千瓦时(约 2.6 元/千瓦时)下降至 2018 年的 0.085 美元/千瓦时(约 0.6 元/千瓦时),降幅达 77%,为所有能源种类中成本下降最快的。
IRENA(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8 年间, 全球光伏 项目加权平均的单位投资成本从 4621 美元/千瓦下降至 1210 美元/千瓦, 降幅达 73.8%。平准化度电成本从 37 美分/千瓦时下降至 9 美分/千瓦时, 下降幅度 75.7%。
彭博的《2018 新能源市场长期展望(NEO)》 统计并预测了 1970 年到 2050 年的全球发电量占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煤电占据着主要角色,气 电的发电量在不断增长,油电发电量在逐步下降,核电则经历了一个由上 至下的过程。而从现在往后看,风电、光伏这两类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在 未来 30 年内会达到占比接近全球发电量的 50%。如今化石能源在电力结 构中占比是超过 2/3 的,但是到 2050 年就只有 29%了。
2018 年至 2050 年期间,全球范围内新增发电装机投资将达到 11.5 万亿美 元,其中 8.4 万亿美元用于风电和光伏。全球装机量大约会增长 2.5 倍, 其中光伏装机量将增长 17 倍。彭博预测从现在到 2050 年,新光伏电站的 平准化度电成本还将降低 71%。
2、平价上网临近,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有望快速增长
光伏产业是中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朝阳性产业。近年来,在政 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 大,产业链各环节市场占有率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 光伏大国。
根据 PV infolink 预计,2019 年全球范围内将有超过 16 个 GW 级市场。 2019 年海外市场需求十分强劲,海关出口数据显示 2019 上半年中国组件 总出口量达到 34.2GW,较去年同期有超过九成的增长。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统计,2019 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发电 累计装机 190GW,同比增长 15%,新增 16GW。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装 机 131GW,同比增长 11%,新增 7.7GW;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 58.7GW, 同比增长 28%,新增 8.3GW。随着光伏平价上网的临近和行业内落后产能 加速淘汰,光伏产业链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扩张周期,新增装机量的短期下 滑不改中长期光伏行业向上的趋势。
技术进步推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使得装机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进入 2019 年以来,光伏在全球范围内如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印度等国,已开始 进入发电侧平价上网时期。
随着国内的平价上网、配额制相关政策的出台,光伏行业的长效机制形成, 对于补贴的政策性依赖正逐渐减弱,我们判断 2020 年起,光伏行业有望 步入自发式增长阶段。
3、光伏行业:一代技术、一代工艺、一代设备,设备为核心
光伏设备为光伏行业未来增效的核心环节:光伏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的晶硅 原料的制备、硅棒/硅片的制造;中游的电池片、组件制造以及下游的光伏 系统应用。
过去数年间,通过产业链进口设备国产化、产能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产能转移至低成本地区等手段,光伏装机成本有大幅下降。截至目前光伏 行业在降本的路线上已经接近极限,未来发展方向是增效。光伏行业本质 是一代技术、一代工艺、一代设备,其中设备是核心瓶颈环节。
光伏设备行业在光伏产业链中赚取现金能力较强:光伏行业更新迭代速度 很快,一般硅片、电池片、组件生产线的建设时预定的投资回收期仅为 3 年左右。下游虽然有赚取现金的能力,但必须进行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否 则就会被淘汰出局。综合整条产业链来看,设备端公司赚取现金能力相对 较强。
光伏设备环节:从上游的多晶硅料开始,到光伏组件,对应核心的设备分 别为多晶硅还原炉、单晶硅直拉炉、切片机/截断机、电池片设备、组件自 动化设备。
从价值含量上,多晶硅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 3 亿元/GW,单晶硅棒/ 锭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 2 亿元/GW,硅片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约 1 亿元/GW,电池片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10 亿元/GW,组件设 备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 1 亿元/GW。
二、多晶硅还原炉:受益于国内硅料扩产
硅料供需格局偏紧:国内硅料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单晶硅片需求。国内硅 料产能中单晶比例乐观估计约为 7 成。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海外硅料 还会是单晶供应有效补充。海外硅料的成本高、交付周期长,总体硅料供 需格局结构性偏紧。2019 年国内多晶硅料扩产规模约为 20 万吨。
本轮多晶硅扩产带来设备的市场空间达 200 亿元:随着生产装备技术的进 步和工艺水平的提升,三氯氢硅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线设备投资成本逐年 下降。2018 年投产的万吨级多晶硅生产线设备投资成本已下降至 1.15 亿 元/千吨的水平。预计到 2020 年,单位投资可下降至 1 亿元/千吨。
若考虑到 2019 年行业的新扩产规模约 20 万吨来测算,本次扩产带来设备 的市场空间约为 200 亿元。以 3000 吨多晶硅对应1GW产能来测算,若未 来 5 年下游需求规模年化增长 20GW,则对应的设备需求量为 60 亿元/年。
在多晶硅制备环节,核心设备为多晶硅还原炉,其价值约 5000~6000 万元 / 万吨。国 外 多 晶 硅 还 原 炉 设 备 供 应 商 主 要 有 德 国 GEC、 德 国 Centrotherm 、美国 GT 等。国内多晶硅还原炉设备供应商主要有双良节 能、上海森松、开原化工等。其中双良节能为上市公司,根据公司公告, 双良 2018 年多晶硅还原炉实现营收 4.43 亿元,同比增长 205%,继续占 据市场最大份额。
三、硅棒/硅片设备环节:单晶炉价值量大
1、硅片环节设备,有望受益下游单晶硅片扩产
单晶取代多晶路线确定,高效单晶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单晶电池相对于多晶,产品效率方面有天然的优势:2018 年,规模生产的 单多晶电池基本采用高效技术,其中多晶电池全面应用黑硅技术,单晶领 域则大规模普及 PERC 技术,预计 2-3 年内在多晶领域也将全部由 PERC 技术替代。大规模生产的单多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也分别从 2010 年的17.5%和 16.5%提升至 2018 年的 21.8%和 19.2%。
由于晶体生长工艺不同,导致单晶硅片与多晶硅片在晶体品质、电学性能、 机械性能方面与单晶相比有显著差异。相比而言单晶硅以下优势:更少的 缺陷、更高的机械强度、更低的碎片率、更大的效率提升空间、更高的集 约性、更长的衰减期。单多晶材料性能对比中,单晶有绝对优势。
单多晶在电池端成本已打平:单晶的转换效率高于多晶,这不仅表现在普 通工艺单晶电池的转化效率高于多晶电池至少约 1%,更表现在相同的 PERC 工艺条件下,相比各自的普通工艺电池,单晶电池转化效率会进一 步提高约 0.6%~1%,而多晶电池转化效率仅提高约 0.5%。显然,单晶转 换效率的提高更具优势和潜力,这同样来自于单多晶的材料特性差异。根 据测算,电池转换效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每瓦系统成本降低 5-7 个百分 点。所以做高功率电池组件,单晶的成本永远比多晶低。目前,单多晶在 电池端成本已打平。
目前单多晶电池成本已基本持平,而单晶在组件和电站端对于配套材料的 节省,以及单晶在长期稳定性、长期衰减率和每瓦发电量方面的优势,使 得单晶硅电站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在单晶价格快速下降并逼近多晶价格的当前,单晶仍然具备比多晶更大的降价空间,从而加速了光伏发电去 补贴实现平价上网的步伐,反映出单晶的绝对优势
高效单晶市场份额逐渐扩大:随着光伏市场的不断发展,高效电池将成为 市场主导,单晶硅电池市场份额逐步增大,2018 年单晶硅片市场份额超过 40%,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 2019 年将超过 50%。随着异质结电池、N 型 PERT 电池的应用推广,N 型单晶硅片的市场份额,也将逐年提高,多 晶硅片的市场份额未来将逐步下降。
单晶硅扩产迎来新势力
截至 2018 年底,主流光伏单晶硅产能约为 75GW 左右(隆基 28GW+中 环 25GW+晶科 5.5GW+晶澳 4.5GW+其他 12GW)。隆基和中环在单晶硅 片环节的产能占比高达 70%以上,呈现双寡头垄断格局。
2018 年上半年开始至今,国内单晶主要企业隆基、中环、晶科、上机等纷 纷进行单晶扩产,掀起新一轮单晶硅扩产潮。
隆基股份在 2018 年 3-4 月,拟投资保山单晶硅棒二期项目、丽江单晶 硅棒二期项目和楚雄单晶硅片二期项目,投资额 17.49 亿元、19.37 亿 元和 14.86 亿元。计划 2019 年、2020 年底产能分别提升至 36GW、 45GW,至 2021 年达到 65GW,产能分别增加 8GW、9GW、20GW。
中环股份于 2019 年 3 月 19 日公告,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签署“中 环五期 25GW 单晶硅项目”合作协议书,项目总投资额约 90 亿元,建成达产后年产能将达到 25GW,届时“中环产业园”单晶硅年产能 将超过 50GW,产能增加 25GW。
晶科能源于 2019 年 4 月 16 日在乐山开放投资推介会上签约,拟投资 150 亿元,在乐山市建设 25GW 单晶拉棒、切方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
上机数控 2019 年 5 月 8 日公告与包头市政府签署《包头年产 5GW单 晶硅拉晶生产项目投资协议》,在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投资建设年产 5GW单晶硅拉晶生产项目,项目拟总投资约 30 亿元。
设备需求包括:单晶炉、切方/截断机、金刚线切片机、硅片分选机
硅片制造光伏产业链中的中游。从目前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的单晶硅项目 投资金额测算,单 GW的投资已降至 4 亿元左右。
以单 GW 投资额中 70%用于设备投资来测算,硅片制造环节的设备空间约 2.8 亿元/GW。其中单晶炉及配套设备投资额约 2 亿元/GW,金刚线切片机 投资额约为 4000 万元/GW,截断机、切方机投资额约 2000 万元/GW,硅 片分选机投资额约为 1000 万元/GW。
从设备的价值含量来判断:单晶炉的市场空间最大,受益于下游厂商单晶 扩产;截断机、切方机属于类机床加工设备,产品的生命周期很长,升级 换代的需求不强烈,老设备改造后依旧可以利用在新建产线中。金刚线切片机的受益于近 2-3 年的金刚线切片替代砂浆切片产业升级,行业爆发性 增长,目前市场空间较为稳定,增速放缓。硅片分选机为硅片环节设备中 最晚国产化的,未来 2-3 年有望应该爆发式增长。
2、单晶炉:未来 3 年市场空间约 120 亿元,晶盛、连城双寡头
按照下游厂商规划,设计 2019-2021 年新增产能 19GW、26GW、47GW, 对光伏单晶炉(10MW/台)的需求分别为 1900 台、2600 台、4700 台。
若考虑在未来硅片价格下行周期中,可能影响到二线硅片厂商的投产力度 和进度。我们分别建立 3 种场景进行分析:乐观预测为下游扩产超预期; 中性预测为下游按计划扩产;悲观预测为下游扩产不及预期。
未来 3 年单晶炉市场空间达 120 亿元:单晶炉从最初的 6MW、8MW伴随 单晶硅的高速发展,目前最先进的已有 10MW 的单晶炉。若以未 3 年国内 单晶扩产约 92GW 的体量进行测算(隆基 37GW、中环 25GW、晶科 25GW、上机 5GW 等),单晶炉的市场空间约 120 亿元。叠加配套设备, 设备投资额有望达 155 亿元左右。
光伏单晶炉竞争格局:晶盛机电、大连连城双寡头:目前中国市场上单晶 炉的主要生产厂家为晶盛机电、大连连城、京运通等。国外单晶炉设备厂 商已基本退出中国市场。
作为下游光伏设备供应商,隆基股份的设备主要由大连连城数控供应 (连成数控为隆基股份的关联企业,单晶生长炉独家供应隆基股份) 。其他 的都是走招标程序,晶盛机电的竞争力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3、金刚线切片机:未来 3 年市场空间约 20 亿元/年
金刚线切片效率全面优于砂浆切片
切片是整个硅片加工流程中重要的一环。要通过密集的线网将 700mm 长 的硅锭切成 2500 片 0.1mm左右厚的硅片,且需保证良率在 90%以上。为 减少硅材料的损耗,切割所用钢线的线径极细,一般砂浆线线径为0.12mm,金刚线径在 0.07mm以下。
相比较于传统的砂浆线切割,金刚线切片作为新的切割技术,具有薄片化 切割、减小切口损失、降低硅料损耗、提高加工效率、提高出片率、降低 污水及 COD 排放等优势,可以大幅降低硅片生产成本,提高硅片品质。
金刚线切片机未来市场空间取决于单/多晶硅片的扩产以及少量多晶硅切片 的生产线改造、高效新产品推出对于落后产能的迭代。
金刚线大规模应用于单晶硅片的切割始于 2010 年,至 2017 年已全面取代 砂浆切片技术。金刚线切片在单晶硅片领域的市场空间主要取决于下游单 晶硅片加工厂商的扩产节奏。
金刚线切割在多晶领域的应用需要解决铸锭过程中形成的碳化硅硬质点和 电池工艺的制绒技术问题。2018 年多晶硅片切片也基本从砂浆切向金刚线 切转换,预计 2019 年将全面被取代。目前上机数控已经与下游多晶硅片 生产厂商开展合作,进入多晶硅片金刚线切片领域。
光伏切片机需求测算:2019-2021 年年均需求可能超过 20 亿元
金刚线切片机未来市场空间取决于单/多晶硅片的扩产以及少量多晶硅切片 的生产线改造、高效新产品推出对于落后产能的迭代。
硅片扩产带来的新建需求:预计2019-2021 年年均需求超过 10 亿元
根据中国光伏协会预计,2019 年硅片产量有望达 128GW,新增产量 为 19GW 左右。以目前上机数控主力切片机机型,每台切片机的年产 能为 43MW,均价在 180~200 万元来测算,我们保守测算对应 9 亿元 光伏切片机的市场空间。
我们预计随着平价上网的临近,未来几年每年新增硅片产量有望超 20GW。考虑到光伏切片厂的产能通常大于单晶硅产能,未来 2-3 年市 场对光伏切片机每年新增需求预计超过 10 亿元。
存量落后产能的更新需求:预计2019-2021 年均需求约 10 亿元
2018 年硅片产量 109GW,约占全球硅片产量的 9 成。按理想情况测 算,则全球存量切片机约 2800~3000 台,存量切片机的市场空间约 50~60 亿元。
之前传统的砂浆切片设备的效率较低,为金刚线切片机所取代,现在 公司的主流设备年产能是 43MW。2019 年 6 月,上机数控 65MW 新 产品在上海光伏展上推出,有望带来新的设备升级需求。以光伏切片机 5 年的生命周期来测算,2019-2021 年年均更新需求的市场空间约 10 亿元。
光伏切片机竞争格局:上机数控/大连连城/青岛高测 3 家寡头竞争
目前中国市场上光伏金刚线切片机主要为上机数控、大连连城(隆基股份 独家供应商,非上市公司)、青岛高测(新三板上市公司)3 家寡头竞争。2015-2018 年上机数控切片机累计销售额近 15 亿元,约占国产切片设备 市场 45%。
2014 年之前,因切片机设备技术被国外垄断,进口切片机设备售价高达 1000 万元/台。2015 年以后,国内光伏切片机厂商迅速崛起,上机数控的 切片设备实现量产后,价格仅为 200 多万元/台,且性能优于进口设备。
随着上机数控设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光伏设备行业国际巨头瑞士梅耶 博格(MB)起诉上机数控切片机设备专利侵权,江苏省高院 2018 年 8 月 二审终审裁定 MB 败诉。2019 年初,梅耶博格将旗下光伏和特殊材料(包 括半导体和蓝宝石玻璃工业)硅片设备和服务业务出售给一家全球表面增 强技术设备和服务供应商—美国 PSS 公司,从硅片业务中退出。
目前国外切片设备厂商(MB、NTC等)已基本退出切片机中国市场。
4、硅片分选机:国产化替代方兴未艾,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
分选机为非标自动化设备,用于硅片质量的测试、分选
在切片机进行光伏硅片切割后,需对合格的硅片进行筛选分类。
硅片检测分选设备为非标定制化设备,由上料台、检测系统和分选系统组 成。测量系统为整台设备的核心部分,通过机器视觉等技术,实现硅片的 尺寸、线痕、翘曲、崩缺、表面缺陷、隐裂、电性能等特性实现检测分级。 随后对硅片种的瑕疵特征进行识别提取,并将硅片品控过程中的上料、检 测、分析、下料等多项工序集成至自动化智能系统中。
硅片分选机为硅片环节设备中最晚国产化的,奥特维是国内龙头
目前的竞争格局:硅片分选机是光伏硅片制造环节最晚国产化的设备,直 到 2017 年仍被进口设备垄断。
奥特维是国内率先规模化销售硅片分选机的龙头厂商,公司 2017 年开 始进行客户验证并取得大批量订单,2018 年开始批量发货并当年实现 收入 1.6 亿元。公司 2017 年开始销售的硅片分选机截至 2018 年末累 计销售硅片分选机 95 台,存量市场占有率达 11.8%。2018 年全球光 伏硅片产量前 10 名企业(合计占比 81.1%, 2018 年全球光伏硅片产 量为 115GW)中的 8 家已采购奥特维生产的硅片分选机产品。
天准科技也是硅片分选机行业的有力竞争者,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披露, 2018 年,公司光伏硅片检测装备研发成功并形成销售,共 12 台智能 检测装备,客户为扬州协鑫,销售收入确认 441 万元。
存量市场空间约为 13.8 亿元:根据中国光伏协会数据,截至 2018 年末全 球硅片产能约为 161.2GW,以平均每台硅片分选机年产能 200MW 测算, 存量的硅片分选机数量约 800 台。根据奥特维招股说明书,该公司的硅片 分选机售价为 173 万元/台左右。则存量市场规模约为 13.8 亿元。
未来 3 年,分选机市场空间 5.5~7.3 亿元/年:未来 3 年内的硅片产能的扩 张主要来自于单晶硅,根据主流单晶硅厂家的扩产计划,未来 3 年内合计 新增产能约 92GW,有望带来约 8 亿元分选机需求,年化约 2.7 亿元。同 时考虑到光伏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较快,约 3~5 年,存量设备的年化更新 需求达 2.8~4.6 亿元。合计分选机设备需求 5.5~7.3 亿元/年。
四、电池片设备:短期受益 PERC 扩产,中长期看 HJT 量产化进程
1、光伏增效为国内实现平价上网的必要途径,电池片环节潜力巨大
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一直是光伏业界孜孜追求的目标。硅基光伏电池效 率极限是 29%,目前最高电池效率记录为 26.63%,由日本 kaneka 公司在 2017 年创造。
光伏电池片目前的发展阶段:从常规铝背板 BSF 电池(1 代)→PERC 电 池(2 代)→PERC+电池(2.5 代)→HJT 电池( 3 代)→IBC 电池( 4 代)等,目前产业正处在 PREC 电池扩产高峰期,逐步向 PREC+、HJT 拓展阶段。
光伏行业主要选择的高效电池技术路线有:P 型多、单晶 PERC 电池技术, N型单晶 PERT/TOPCon 电池技术,N型单晶 HJT 电池技术以及 N型单晶 IBC电池技术等。
高效电池技术代表未来的需求方向: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 和“领 跑者”计划推动下,各种晶硅电池生产技术进步迅速。2018 年,规模化生 产的多晶黑硅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达到 19.2%,使用 PERC 电池技术的单 晶和多晶硅电池效率提升至 21.8%和 20.3%,较 2017 年分别提升 0.5 个 百分点和 0.3 个百分点。
2、超额利润带动 PERC电池扩产,2019 年产能有望达 110GW
PERC 电池相对于常规 BSF 电优势明显
常规 BSF 电池效率区间为 19.8-20%,对应的组件功率为 280W,主要的 效率损失来自于背面全金属的复合,PERC 电池的背钝化电池结构可有效 降低损失,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 16 所示。
与常规电池相比,PERC电池背面增加了氧化铝 AlOx,氧化硅 SiOx 和 氮化硅 SiNx 等钝化叠层,电池表面复合速率大大降低,电池开压 Voc 可提 升 15-20mV。且背面钝化层还可增加光学内反射作用,因此电池电流 isc 也会有显著提升,目前平均转化效率可达 22%左右。
PERC电池片相对于普通单晶硅电池片价格优势明显:根据 PVinfo Link 的 数据,自 2017 年底起到 2019 年 1 季度,PERC单晶电池片对普通单晶电 池片的价格平均有 2 毛的溢价,超额的利润也促使了 PERC 电池产能自 2018 年起加速投放。
2018-2020 年为 PERC 扩产高峰,预计扩产总规模超 100GW:截止到 2018 年底,单晶 PERC 产能约为 67GW,根据目前国内主要龙电池厂商 的扩产规划,2019 年的 PERC 产能有望超 110GW。
工艺设备:增加 2-3 道,可实现 BSF 向 PERC+SE的升级
PERC 电池的工艺流程包括:沉积背面钝化层,然后开槽形成背面接触。 相较常规光伏电池的工艺流程新增了两个重要工序,只需在传统电池产线 增加钝化膜沉积设备(PECVD设备或 ALD设备)和激光开槽设备即可。
竞争格局:捷佳伟创为前道设备龙头,迈为股份为后道设备龙头
目前 PREC 生产线设备投资已降至 2 亿元/GW 左右。其中 PERC 产线前 道设备以捷佳伟创为行业龙头;后道设备以迈为股份是市场龙头;激光 SE、 激光开槽设备以帝尔激光为行业龙头。
3、后 PERC时代,TOPCon 和 HJT的路线之争
TOPCon 技术是 PERC 电池片技术延伸,属于第 2.5 代电池片。HJT 电池 属于第 3 代技术路线。TOPCon 电池的转换效率要高于 P型 PERC单晶电 池,但是低于 HJT 电池效率,属于中间产物。
TOPCon 为过渡路线,可从 PERC电池片产线升级,捷佳布局领先
TOPCon 技术原理为:在电池背面制备一层超薄的隧穿氧化层和一层高掺 杂的多晶硅薄层,二者共同形成了钝化接触结构。该结构为硅片背面提供 了良好的表面钝化,超薄氧化层可以使多子电子隧穿进入多晶硅层同时阻 挡少子空穴复合,进而电子在多晶硅层横向传输被金属收集,从而极大地 降低了金属接触复合电流,提升了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TOPCon 捷佳布局领先:TOPCon 工艺技术的升级所需要的核心设备为 LPCVD,目前国内龙头生产厂家为捷佳伟创,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 TOPCon 扩产带来的订单增长。从 PERC 产线升级至 TOPCon 工艺,需 要增添的设备价值量约 1.5 亿/GW左右。
TOPCon 尽管进行了钝化接触,但由于是同质结,因此其 Voc 极限仍不高。 HJT 对 TOPCon 属于降维打击,优势明显。我们预计 2020 年~2022 年 TOPCon 有望迎来扩产高峰
HJT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电池片技术,迈为布局领先
HJT 的技术原理为:以 N 型单晶硅(c-Si)为衬底光吸收区,经过制绒清洗 后,其正面依次沉积厚度为 5-10nm 的本征非晶硅薄膜(i-a-Si:H)和掺杂的 P 型非晶硅(p-a-Si:H),和硅衬底形成 p-n 异质结。硅片的背面又通过沉积 厚度为 5-10nm 的 i-a-Si:H和掺杂的 N型非晶硅(n-a-Si:H)形成背表面场,双面沉积的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不仅可以减少收集电流时的串联电 阻,还能起到像晶硅电池上氮化硅层那样的减反作用。最后通过丝网印刷 在两侧的顶层形成金属基电极。
国内厂商对 HJT技术不断探索:2011~2014 年,上澎、塞昂、国电等厂商 进行了 HJT 量产的初步尝试;2015~2018 年,中智、晋能、汉能、钧时不 断探索 HJT 效率和成本的边界;2019 年,汉能打破 HJT 效率世界纪录。
2019 年 10 月 10 日,REC 宣布其位于新加坡的 600MW 异质结电池 与组件产线开始量产。此次新增 600MW 异质结电池组件产能,将推升 REC总组件产能至 1.8GW。该 600MW异质结产线总投资 1.5 亿美元,由 Meyer Buger 提供核心设备和技术方案,生产出的 60 片电池组件的峰值功 率达 380 瓦,组件转化效率达 21.7%,预计电池片转化效率超 24%。该生 产线的投产有望大力推动 HJT电池在全球范围内的量产化进程。
HJT 有望进入 GW 级量产期:目前全进口 HJT 产线成本约 10 亿元/GW, 通威与捷佳合作试生产线成本约为 7~8 亿元/GW,迈为与通威合作产线的 成本约为 6 亿元/GW。随着国产设备的成熟量产,HJT 产线成本有望实现 快速下降。截至 2018 年底,国内 HJT 光伏组件装机容量约 1GW,2019 年有望达 3GW,并于 2021-2023 年间扩大到 10GW左右。
HJT生产线核心设备有望近期实现国产化:HJT 的 4 大工艺步骤 “制绒清 洗、非晶硅薄膜沉积、TCO 制备、电极制备”, 对应的设备分别为清洗制绒设备、CVD 设备(PECVD 为主、HWCVD 较少)、 PVD/RPD 设备、丝 网印刷设备。
由于 HJT 单工艺步骤难度较大, HJT 设备投资额和价值量相较现有技术产 线大幅增加,行业内若有公司能率先形成技术突破,其市占率有望得到快 速提升。
目前迈为股份已向通威提供 250MW 整条 HJT 产线设备,捷佳伟创也有望 在年底形成整条产线供应的能力。
五、组件设备:关注叠瓦、半片等新型组件带来的设备需求
1、预计 2019 年底国内组件产能规模达 180GW
2018 年全国组件产量达到 85.7GW,同比增长 14.3%,以晶硅组件为主。 组件产量超过 2GW 的企业有 11 家,其产量占总产量的 62.3%,集中度进 一步提高。 预计 2019 年组件产量将超过 90GW。
根据光伏变迁见证者的数据,2019 年国内光伏组件产能将达到 180GW, 仅排在前 10 位组件产家产能就将超过 100GW。从全球其他地区组件产能 来看,2019 年全球组件产能将达到 237GW。
2019 年,全球组件产能将达到 237GW 左右,其中中国依旧占据最大份额。 除中国外的较大产能地区有越南、马来西亚、韩国、印度、美国等。
2、组件自动化生产线:市场空间约40 亿元/年
组件自动化设备受益于组件产线的扩产,目前国内组件生产设备已经全部 国产化。2018 年国内组件生产线投资成本降至平均 6800 万元/GW。随着 国产层压机、自动焊接机等设备性能不断提升,单位时间处理的组件块数 也会快速增多;同时电池片转换效率不断提升,半片、叠片以及新型材料 的使用,都可以使得组件生产线投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组件扩产带来的新建需求:预计2020~2025 年年均需求约 10~12 亿元
虽然组件厂商扩产有周期性,但根据下游需求来看,未来 5 年新增装 机需求有望达 20GW/年。以 5000~6000 万/GW 的设备投资单价来测 算,未来 5 年内新增组件设备市场空间约 10~12 亿元。
存量产能的更新需求:预计 2019-2021 年均需求约 24~29 亿元
截至 2019 年底,全球组件存量产能约 240GW:按目前的组件单价测 算,存量组件的市场空间约 120~144 亿元。
伴随未来新型组件占比逐渐提升,将带来存量老旧组件产线的更新需 求:2018 年,全片电池片的组件仍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但相比 2017 年下降了 7 个百分点至 91.7%。按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由 于半片或更小片的电池片组件功率封装损失更小,未来半片及更小尺 寸电池片应用市场份额将大幅上升,叠瓦电池组件市占比也会逐渐增 长,到 2025 年,全片电池组件市占率将低于 50%。以光伏组件 5 年 的生命周期来测算,平均的年均更新需求的市场空间约 24~29 亿元。
3、组件设备竞争格局:本质为自动化专用设备,竞争较为激烈
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线核心设备有:玻璃上料机械手、串焊机、焊接机、 EVA/背板裁切机、EL 外观检测一体机、层压机、修边机、装框机、分档机 械手等。目前龙头生产厂商均以光伏组件生产线交钥匙工程为主要业务形 式。
竞争对手:国外主要厂家有瑞士的 Meyer Burger、德国的 Sch 等;国 内的成产厂家主要有金辰股份、苏州晟成(京山轻机子公司)、先导智能、 羿珩科技(康跃科技子公司) 、博硕光电等,均有提供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 线的能力。
组件设备行业盈利水平较低:2018 年组件设备产业链主流公司收入体量在 1~6 亿元,毛利率约 3~4 成,净利率水平在 10%~15%。
(来源:国金证券)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隆基在慕尼黑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Intersolar)上正式发布高端户用品牌LONGiEcoLife系列组件产品。该系列产品基于高效异质结背接触电池技术(HBC)打造,这也是异质结背接触电池技术在商业化组件上的首次应用。全球领先:首款HBC商业化组件EcoLife系列采用了目前为止全球唯一量产的HJT+BC电池技
硅料四月硅料产出约10.2万吨。截止四月底,硅料环节面临的困境仍为高库存影响。虽然整体硅料库存略有减少,但主要消化来自拉晶环节自身硅料囤货消纳。买方采购节奏放缓至五一节后,因此硅料库存仍主要集中在硅料厂家自身手上,四月硅料厂家面临整体价格有价无市,新签订单落定难度较高。如此困境之下,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锂离子电池征收64.5%综合关税,并计划于2026年进一步上调至82%。这一系列关税举措可能彻底颠覆电网规模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对储能系统开发商正在推进或未来规划的项目发展前景蒙上阴影。太阳能发电设施的组件也受到了影响,从中国进口的多晶硅、硅片和光伏面板需缴纳60
近日,来自比利时的世界知名太阳能赛车车队InnoptusSolarTeam(以下简称“Innoputs车队”)正式宣布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携手以突破性BC(背接触)电池技术和柔性光伏解决方案打造的新一代高性能太阳能赛车“InfiniteApollo”也随之正式亮相。该太阳能赛
当地时间5月7-9日,IntersolarEurope2025在德国慕尼黑盛大开幕,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光伏、储能专业展览交易会之一,展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业人士。正泰新能闪耀亮相,不仅带来了全新光伏组件解决方案,展会过程中还有很多精彩亮点,让我们一同回顾正泰新能首日的高光时刻。让世界共享光的价
5月8日,硅业分会公布最新硅片价格。本周硅片价格承压下行,其中N型G10L单晶硅片(182*183.75mm/130μm)成交均价在1.01元/片,周环比跌幅9.82%;N型G12R单晶硅片(182*210mm/130μm)成交均价在1.12元/片,周环比跌幅13.85%;N型G12单晶硅片(210*210mm/130μm)成交均价在1.35元/片,周环比跌幅7.53%;P型
5月8日,集邦新能源发布最新光伏产业链价格。硅料本周N型复投料主流成交价格为39元/KG,N型致密料的主流成交价格为37元/KG;N型颗粒硅主流成交价格为35.5元/KG。交易状况:本周硅料交易维持缩量态势,拉晶厂报价已击穿大部分料企生产成本水位,大部分料企对过低报价的接受程度有限。供需动态:5月硅料
硅料价格本周了解多晶硅现货市场成交有限、部分小单成交,块状料价格下滑较快,主要原因在于下游仍持续下探价格,影响拉晶环节持续放慢采购节奏,原先五一节后商谈出现推迟,新单小部分成交贴近买方要价约每公斤36-37元人民币。国产颗粒硅当期交付以主流厂家供货为主,本周小批量成交,整体价格区间持
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江苏省“两高”项目管理目录(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其中电力(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具体包括火力发电中的燃煤发电、热电联产中的燃煤热电联产等2个小类行业。详情如下:《江苏省“两高”项目管理目录(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修订说
5月7日,InfoLinkConsulting发布光伏供应链价格。价格说明公告:●五月起取消P型硅片、PERC组件人民币及美金价格公示。●电池片取消PERC人民币价格公示。区域组件价格区调整:●印度方面,本地产制组件更改为TOPCon产品,并取消中国输出售价。●美国方面,取消公告PERC组件价格,并增加本地产制TOPCon
当地时间5月6日,被誉为能源界“奥斯卡”的欧洲智慧能源展会大奖(ThesmarterEAWARD)在德国慕尼黑公布。隆基BC二代组件Hi-MOX10和隆基氢能3000Nm³/hALKG系列电解槽分别斩获“创新太阳能技术”和“全球杰出项目”大奖,成为唯一一家获得两个奖项的中国清洁能源企业,标志着隆基在“绿电”+“绿氢”领域
近日,来自比利时的世界知名太阳能赛车车队InnoptusSolarTeam(以下简称“Innoputs车队”)正式宣布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携手以突破性BC(背接触)电池技术和柔性光伏解决方案打造的新一代高性能太阳能赛车“InfiniteApollo”也随之正式亮相。该太阳能赛
4月16日,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消息一出,关于隆基“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研发体系再次引发行业关注和讨论。1年零5个月,提升0.95%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技
近日,PV-Tech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组件制造商可融资性评级出炉,隆基连续第21次荣膺AAA最高评级。连续21次获得AAA评级,不仅是隆基在技术创新、产品价值、经营水平等多维度卓越表现的有力证明,还凸显了权威机构对隆基企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信心。实力加冕PV-Tech可融资性评级体系是业内权威的分析工具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文件提出,加强招引设计研发咨询、检验检测、供应链服务、数据服务和交易、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每年度按照年营业收入的1%给予最高30
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花都区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充分发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国际空铁枢纽优势,智能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产业市场需求大的优势,以建设“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广东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广州市
4月11日,隆基在安徽芜湖基地宣布: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权威认证,其自主研发的杂化背接触晶硅太阳电池HIBC(HybridInterdigitated-Back-Contact)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81%,将单结晶硅光伏电池的极限探索推向新高度。2022年11月,隆基创造了26.81%的晶硅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2024年5月,隆
当春回大地、气温蹿升,深处“严寒”的光伏行业也正直面着久违的躁动,抢货、抢工期、抢并网#x2026;#x2026;然而这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似乎更像“最后的狂欢”,因为政策在催生抢装潮的同时,也在彻底颠覆以往的投资生态,回旋上游,2025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或许等来的不是期待中的穿越周期而是最为惨烈的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6日,江苏镇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若干政策举措》(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文件提出,建立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体系,依托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造纸、光伏、水泥、新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出口企业
自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批复后,东方日升全球光伏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积极推动HJT+技术的创新发展。2月16日,经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权威认证,研究院研发的钙钛矿/晶硅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成功实现了30.99%的转化效率。这一突破不仅彰显了研究院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卓越的创
2月14日,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迎来了其成立的第25个年头。在这个重要的里程碑时刻,隆基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发表了一场主题为“生生不息”的演讲,回顾了隆基的发展历程,展望了隆基未来的绿色能源发展蓝图,并向所有支持隆基成长的人们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从行业本质出发,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月11日,广东广州市花都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花都区关于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征求意见稿)意见和建议的公告,征求意见时间:2025年2月12日至2025年2月20日(7个工作日)。文件本措施支持适用领域:光伏产业、新型储能产业、氢能产业、智能电网产业(
近日,隆基在慕尼黑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Intersolar)上正式发布高端户用品牌LONGiEcoLife系列组件产品。该系列产品基于高效异质结背接触电池技术(HBC)打造,这也是异质结背接触电池技术在商业化组件上的首次应用。全球领先:首款HBC商业化组件EcoLife系列采用了目前为止全球唯一量产的HJT+BC电池技
近期,多座储能电站获最新进展,北极星储能网特将2025年5月6日-2025年5月9日期间发布的储能项目动态整理如下:200MW/400MWh云南曲靖市首个共享储能项目并网投产4月29日,国家电投云南国际陆良县500兆瓦/1000兆瓦时共享储能项目(一期)顺利并网,是曲靖市首个顺利建成并网运行的新型储能项目。一期项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8日,国轩高科在其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披露,公司全年出货约63GWh,其中动力出货占比约65%,储能出货占比约35%。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8%。海外收入占比31.09%。应对海外项目风险国轩高科表示在海外项目推进过程中,通过以下措施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1、搭建国际运营的风
近日,来自比利时的世界知名太阳能赛车车队InnoptusSolarTeam(以下简称“Innoputs车队”)正式宣布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携手以突破性BC(背接触)电池技术和柔性光伏解决方案打造的新一代高性能太阳能赛车“InfiniteApollo”也随之正式亮相。该太阳能赛
尽管磷酸铁锂电池在全球动力市场高歌猛进,三元正极材料产业并未沉寂,反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GGII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球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装机份额首次达到49.9%,以微弱优势领先于三元动力电池。尽管如此,两者差距极小,市场竞争格局依然胶着。在此背景下,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三元正
当地时间5月7日,2025年德国慕尼黑光伏储能展览会(IntersolarEurope)在慕尼黑新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启幕。作为全球太阳能领域规模最大的顶级盛会,此次展会吸引了超3000家国际企业参展。首航新能源再启海外追光之旅,携重磅新品及全场景智慧光储解决方案闪耀亮相展会,与来自全球同行伙伴及客户共同探索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7日,容百科技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5年5月5日接受106家机构调研。2025年一季度,容百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9.64亿元,净利润-405万元。在主营正极材料业务的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对于美国关税政策对三元材料出货的影响,容百科技表示,受制于关税政策,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6日下午,江苏常州钟楼区举行了新能源产业专题对接会。此次会议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智慧项目与新型钒液流储能项目。本次签约的钒液流储能项目总投资18亿元,规划建设100MW/400MWh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该项目采用铁铬液流电池技术,单体电堆循环寿命达2万次,能量转换效率突破80%,
瑞浦兰钧300MWh储能集装箱批量交付仪式在项目基地隆重举行。此次交付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彰显了瑞浦兰钧在储能技术领域的领先实力。国际领先技术,打造行业标杆本项目的储能系统采用瑞浦兰钧自主研发的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池技术,集成智能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30日,星云股份发布投资者活动关系记录表。针对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公司表示,随着全球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加深,新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电动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电动飞机、电动船舶、机器人等诸多新型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固态及半固态电池技术也陆续取得突破
欧洲最大的锂电池企业Northvolt破产后,一系列后续问题接踵而至。5月5日,沃尔沃旗下锂电池公司NOVOEnergy宣布启动深度重组计划,将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并调整运营规模,这将导致50%的员工面临裁员。据了解,此次裁员涉及多个部门,仅保留关键技术团队及首期工厂运维人员。其位于瑞典谢莱夫特奥的首期电池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