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热发电系统工程市场正文

光热崛起 能否避免光伏困境?

2016-11-14 09:15来源:南风窗作者:谭保罗关键词:光热产业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几年,光伏成了中国身陷困境的代表性产业。从无锡尚德到江西赛维,坏消息从未停止过。

太阳能产业除了光伏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分支光热。但后者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被中国地方政府和产业界重视的程度并不够。在光伏碰壁,大量产能闲置的背景下,光热开始崛起。

政策“指挥棒”已在转向。今年9月,发改委发布光热核定上网电价,这意味着光热发电的“销路”有了“法定依据”。此外,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个国内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名单。同时,财政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也在向光热产业倾斜,国内首个光热全产业链的天津滨海光热产业园被纳入PPP示范名单。

光热发电的电量比光伏稳定,更适合规模化的运营,而光伏作为一种“分布式”发电方式,可以零散,甚至家庭经营。因此一些观点认为,中国作为资本充裕,政府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国,更应该发展光热而非光伏。相反,电网系统落后,资金缺乏的落后国家才应该推广光伏。

那么,为什么光伏在中国远火过光热呢?未来发展光热,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光伏的前车之鉴呢?

光伏困境之鉴

2013年,全球最大光伏发电设备生产商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前不久,纽交所上市公司的江西赛维LDK进入破产重组,而另一光伏巨头天威集团同样在10月份向河北省当地法院提交了重整计划草案。

中国光伏产业一线巨头悉数遭遇困境,这个产业正陷入困境。

光伏是个产业链的概念,可以简单分为上下游两个板块。上游是指光伏设备、组件研发、生产,属于制造业。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和天威集团都属于上游企业。光伏发电设备的主要原材料是多晶硅、单晶硅,由于产能的快速扩张,2015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产量近50%。

中国光伏制造业的崛起得益于外销爆发。德国、西班牙和美国等国家大力推广绿色能源,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巨大市场。但次贷和欧债危机之后,欧美市场疲软,这些国家为保护国内光伏制造业,“双反”频发,因此光伏制造业开始主攻国内市场。

光伏产业的下游是指光伏电站运营。随着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转内销,中国的光伏发电业开始爆发。201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1513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四分之一以上,所使用发电组件占我国年产量的1/3。

到2015年底,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一。光伏制造业的“内部消化”,开始成为市场主流。

但光伏的“全产业链亏损”与这个产业的崛起几乎如影随形。在上游,亏损原因无一例外都是产能扩张,但销路受阻。盲目的产能扩张很大程度来自于地方政府助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除了无锡尚德之外,光伏制造业的“大户”多半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特殊的“地域现象”背后,是光伏制造业独特的生存模式。

以江西赛维为例,其鼎盛时期,上缴税收高达13.6亿,是当地新余市财政贡献第一大户。业内认为,赛维早在2012年就因为金融危机和产能过剩出现过经营问题。但地方政府甚至用财政资金对其进行扶持,同时在地方政府“影响下”,银行也对赛维再次敞开贷款之门,直到本轮债务危机爆发。

赛维的“政商关系”只是产业的缩影之一。对很多地方政府而言,光伏由于属于“环保”、“科技”,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对拉动经济和创造税收极其有利。中西部地区一些实体经济平平的地区,纷纷将光伏作为支柱产业进行招商引资。由于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和银行自身的盈利需要,光伏制造业负债扩张成为了一种常态。

在下游的光伏发电领域,产能扩张同样屡见不鲜。一位刚考察过西北光伏发电产业的人士对记者说,在西北某地的高速公路两侧,闲置、废弃光伏电站多得很。它们发了电后,由于电量不稳定或其他原因,根本无法并网,这等于“产品没销路”。最后,整条产业链就因发了电无法并网,而被“堵死”在了发电站。

原标题:光伏遇困,太阳能产业或转向光热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热产业查看更多>光热发电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