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中国十大产业“新常态”年度报告——光伏篇

2014-12-25 08:45来源:证券日报作者:于南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企业现状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光伏产业由过去主要依赖出口,向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的战略转变,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得到充分体现,行业复苏迹象明显。2011年—2013年间,中国光伏企业纷纷陷入亏损甚至濒临破产的局面,如今这一状况也已初步扭转。

前言:就在几天前,那个传说中会令中国光伏业“溃不成军”的美国二次“双反”终裁来了。但除了引起个别媒体“大惊小怪”外,依然来势汹汹的它,却遭到了中国光伏企业的集体漠视,好不尴尬。这也难怪,早在2013年,中国全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就达到了12.92吉瓦。而尽管彼时美国也跻身世界前三,但其区区4.8吉瓦的年新增装机量,在中国面前还是显得有点寒酸。

2014年,国家能源局又为我国年新增光伏装机制定了14吉瓦的目标。相比之下,一份新近出炉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美新增光伏装机还不足2吉瓦。

显然,与2013年之前不同,如今的中国光伏产业,对美国或欧洲市场已不再那么依赖。而这,正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得益彰:中国经济要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成长的烦恼”

中国光伏屡遭双反围堵

中国光伏业的确值得国人自豪。

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黄皮书(2013年-2014年)》记载,2010年至今,我国每千吨多晶硅投资下降了47%,每千克多晶硅综合能耗下降了35%,多晶硅企业人均年产量上升了165%,骨干企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9%以上;每兆瓦经硅电池投资下降超过55%,每瓦电池耗硅量下降25%,骨干企业单晶、多晶及硅基薄膜电池转换效率由16.5%、16%、6%增至了19%、17.5%、10%;光伏发电系统投资由25元/瓦降至9元/瓦。

不过,正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要着力化解“成长的烦恼”一样,经历了快速成长,中国光伏也面临着诸多“烦恼”。

中国光伏的快速崛起,令大洋彼岸的光伏“鼻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他们希望通过遏制中国光伏发展,继续掌握全球光伏技术,控制市场的话语权。

2011年10月份,美国率先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板发起了“双反”调查,掀起了针对中国光伏的首轮打击。

2012年3月份、5月份,美国商务部先后初步裁定向中国光伏电池征缴最低2.9%、最高4.73%的惩罚性反补贴关税,以及初步裁定向中国光伏电池征缴最低31.14%、最高249.96%惩罚性反倾销关税;2012年11月份,美方意料之中地对外宣布了“将对中国光伏电池征缴18.32%至249.96%反倾销关税,及14.78%至15.97%反补贴关税”的终裁结果。

继美国人之后,欧盟于2012年9月份先行放出了“拟启动对华光伏产品(晶体硅光伏组件、电池片和硅片)反倾销调查”的风声,又在2012年11月份正式宣布了对华光伏反倾销调查的立案。

所幸,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关注及亲自坐镇指挥下,2013年7月份,商务部传来好消息,中欧双方最终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2015年前,中国输欧光伏产品价格下限将被设定为0.56欧元/瓦,总量则被限定为7吉瓦/年。相较起初“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将被征收47.6%惩罚性关税”的预期,“价格承诺”绝对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但针对中国光伏的围堵并未就此罢手,2014年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公告称,其将展开针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及同步展开针对我国台湾输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原标题:中国十大产业“新常态”年度报告——光伏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企业现状查看更多>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