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企业正文

航天机电何以“软着陆”终端电站?

2014-04-02 16:49来源:PV-Tech关键词:航天机电光伏电站光伏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作为中国第一家以“航天”命名的A股上市公司,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板块涉及新能源光伏、高端汽配和新材料应用,对于其2013年业绩,在长城证券等分析师的评级中,航天机电以深耕细作、广泛布局获得“强烈推荐”及“买入”投资评级,其中2012年末剥离神舟硅业,经营策略转向光伏下游电站,盈利大幅增加,光伏电站运营出售带来的收益及商业模式为其带来很高关注度,而在终端收益背后,来自制造端的支撑显现出航天机电的另一股实力。

2011年始,国内不少光伏制造公司相继酝酿转型,从生产制造往终端电站方向发展,然而不是每家都能成功,此前庞大的制造产能使得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承受来自现金流、人员配置、业绩等方面的压力。航天机电的转型主要围绕终端进行,从组件制造转为光伏系统、电站EPC,目标形成GW级电站运维能力,进入前三,同时探索分布式商业运作模式与光伏系统发电性价比。

精简的制造端让现在航天机电的转型更加从容自如,当年的布局是先见之明?还是深思熟虑?

适度规模寻找平衡点

2008年任上海太阳能科技总经理,2011年起任航天机电首席技术官的张忠卫博士的答案是:“与企业对自己的定位有关,航天机电目前在光伏市场的定位是做最快的’第二’者,生产制造方面不单纯以规模致胜,注重核心产能,不是越大越好,我们更看重技术与质量。”

这与GW级光伏制造商的策略截然不同,从2008年起,各大一线光伏上市公司如英利、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开始持续扩张产能,以规模争夺市场,直至2014年各自产能已接近3GW。相比他们,航天机电只能勉强算在第二梯队,尽管,2014年航天机电也有扩产的考量,但是却并没有在产能上向一线厂商看齐的打算。

“在我看来,需要讲究平衡,我们一直在算我们的平衡点。虽然产能扩大可以带来市场及降低采购成本,但投入的资金也很大,风险并存,最后肯定会有一个交叉点。前几年我们判断500MW是一个资本平衡点,而眼下平衡点是1GW左右,为此我们在考虑进行适当的产能扩张。随着全球市场容量的增长,平衡点也会发生变化。对航天机电而言,产能不一定在第一梯队里,但技术必须是第一梯队,技术降本的后面才是产能释放进行降本。”对于规模制造张忠卫有自己的见解。

他表示,现在产能1.5GW以上,资金风险指数会越来越高,规模背后需要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产能需要得到释放,这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销售压力,势必会增加管理结构成本(市场营销、人工、财务成本等)。如果产能无法得到释放,电池片制造端首当其冲,生产线一旦停产,设备折旧分摊会很高。航天机电不宜这么做,我们追求一个产能平衡点,可退可进。

航天机电放弃了“产能至上”的扩张模式,而是选择观察、寻找平衡,直至找到适合企业本身的生存方式,并尽量创造有质量的“生活”。

这也跟企业性质有关,国企的步子向来是以稳定为基调,相对少了民营企业的激进与冲动,航天机电也有这一特点,管理层倾向凡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这样的风格一方面使得业内对航天机电印象并不深刻,初入行者甚至未必了解其主营业务;另一方面则是使其在发展的每一步都走的更扎实稳妥,此次转型的基调同样如此。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航天机电查看更多>光伏电站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