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中国光伏企业所向披靡 日美欧企业幸存几何?

2012-05-11 13:10来源:日经商务周刊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欧洲的“太阳能电池泡沫”破裂

太阳能电池泡沫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需求很大程度上受到电力收购制度等各国政府扶持政策的左右。也就是说,政府一个小小的决定,就有可能决定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的生死。

各国之所以推行扶持政策,是因为太阳能光伏电池价格还比较高,在成本上高于火力、核能等现有发电方式。于是各国政府通过为购买太阳能光伏电池提供补贴、设定收购制度等,促进家庭和企业采用。

使成本等于或低于现有发电成本的重点在于“电网平价(gridparity)”。尚德的施正荣称:“再过3~5年将不需要扶持政策。现在距离目标仅有一步之遥。”太阳能光伏电池企业人士一致认为,“实现电网平价后,将开始暴发性普及”。

按照各国政府描绘的发展路线,在政府的推动下,随着全球各地太阳能光伏电池企业价格竞争的展开,发电成本终有一天将降低到现有发电成本以下。这样一来,即使取消扶持政策,普及也将自发进行。

但在到达电网平价之前,普及无法自发进行。扶持政策将大幅左右需求。

请看下表。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欧洲,近年来,部分国家的需求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典型范例要数西班牙。资源综合系统公司的调查显示,2008年,该国购置了2758兆瓦的太阳能电池,接近上年的5倍,一跃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消费国,但转瞬间,其需求在第二年就骤降到了46分之1的60兆瓦。

在西班牙,高价的全量收购制度虽然掀起了百万瓦级太阳能建设热潮,但是,由于收购额过度膨胀,电力公司陷入了亏损。因此,电力公司下调了收购价格,导致需求锐减。“太阳能电池泡沫”随之破裂。

德国由扶持转为限制收购

围绕光伏发电的收购价格,市场处于混乱状态的并非只有西班牙一国。资源综合系统的调查显示,长期引领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德国在2010年购置量也猛增至7411兆瓦,约为上年的2倍,但第二年踩下了急刹车,购置量基本持平。该国为给过热的发电业务降温而下调收购价格,同样导致了需求的低迷。

德国政府于2012年2月宣布将再次下调价格,并对收购量进行限制。收购价格转嫁到电费中,给国民造成了负担,而“发电量受天气情况左右,不稳定”又招致了国民的不满,发展成了政治问题。削减幅度据说与发电规模挂钩,为2~3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太阳能电池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