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去年9月,本刊做了《光伏产业还有多大机会?》特别策划。当时是中国光伏产业最为疯狂的时候,相当于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6124.04点。然而,自2008年10月,中国光伏产业开始陷入“集体咳嗽”,尚德电力、天合光能、赛维LDK、天威英利……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光伏明星们光芒黯淡。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光伏产业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一路狂跌,整个光伏产业一路下行,诸多光伏企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中国光伏企业究竟面临哪些困境?在这些困境当中又蕴藏着什么样的商机?
海外市场日益压缩
终端市场在外,过度依赖海外市场,无疑是当前中国光伏企业面临最大的困境。
作为世界第一大太阳电池生产国,2008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约2000MWp(兆瓦),占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的1/3,显居世界首位;太阳能组件封装产量更是超过了2500MWp,占全球组件产量40%以上。
“中国虽然是世界太阳能电池第一大生产大国,却不是太阳能电池应用大国。”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告诉《浙商》记者。数据显示,中国2008年光伏系统装机容量仅40MWp,仅占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这意味着,中国太阳能电池98%的产品均销往国外,仅有2%左右产品留在国内,产业与市场严重脱节。
正是由于产业与市场严重脱节,所以一旦海外市场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光伏企业就瞬间失去了订单。2008年10月,正是中国光伏产业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就是这个时候,寒流迅速袭击中国光伏产业。
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尚德电力2008年第3季度毛利率尚有21.6%,第4季度骤降至0.6%,每股净亏0.42美元,并因减产、裁员成为媒体焦点。一位从事光伏电池产业的浙商向《浙商》记者透露:“尚德三十几条生产线,如今开工的不过五六条。”
在金融危机之下,这个曾经创造出中国首富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也未能幸免。2008年初,尚德电力股价一度在90美元以上,市值高达109亿美元;在遭遇金融危机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到年底的股价只有10美元左右,市值在16亿美元左右,不到一年市值缩水近百亿美元,缩水幅度近80%。
糟糕的境况不止尚德一家,整个光伏产业几乎是一片萧条的景象,海外订单流失、裁员、半停产,这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了整个行业。甚至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国内已有350家太阳能组件企业倒闭,至今只剩下约50家。
在纽交所上市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英利绿色能源2008年第4季度销售额和净利润分别较第3季度下降了20%和33%。该公司称,原因之一在于总体经济状况的低迷,以及西班牙等国取消了对清洁能源的部分支持。
世界第三大硅片生产商——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仙寿告诉《浙商》记者:“去年最高的时候我们的硅片能卖56元钱,今年不到20元。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年50%-100%的增长,一下子变成每年20%-30%的增长可能不适应。”
“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光伏产业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0%!”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龙则向《浙商》记者透露,“我们的出口订单真正执行的只有20%左右,这让我很担心。我们预计今年8月份才能恢复销售量。”
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已经有43年从事太阳能产业的历史,其总经理周建宏对吴建龙的预测不敢苟同,他告诉《浙商》记者:“如果市场8月份才启动,那这个产业就完蛋了,按照历年的销售规律,9月份开始随后两个季度是光伏产品的销售淡季。”周建宏呼吁,希望浙江光伏企业能抱团呐喊,早日出台政策启动国内市场。
中国3月底出台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对处于艰难时期的光伏产业来说正是一次破冰发展的重大机遇。业内普遍认为,新政策将刺激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尽管补贴主要针对的是终端应用领域,但下游产品市场的打开意味着上游也可获得充分发展。
当年,正是德国对太阳能发电行业的巨大需求,造就了中国光伏产业为期数年的繁荣。“这个行业非常年轻,市场规模还很小,技术门槛也很低,所以任何新市场的启动都可能引起爆发式增长。”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说。
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成为中国光伏企业摆脱金融危机及实现后续成长的关键机遇。可以预见,一旦中国光伏应用市场启动,国内光伏产业会迅速复苏。
原材料价格如“过山车”
虽然“原材料在外”一直是中国光伏产业两大弊病之一,但如今中国光伏企业面对的问题或许并非原材料短缺这么简单。
多晶硅原材料让中国光伏企业数年来趋之若鹜,可是在2008年10月以后却坐了“过山车”,进入自由落体状态:从高达500美元/公斤的价格跌落到100美元/公斤上下。多晶硅这一“稀缺资源”瞬间成为光伏企业的“烫手山芋”。原先,“锁定原材料价格”成为光伏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今多晶硅原材料却让光伏企业骑虎难下。
就在去年9月,为保证第4季度的生产,尚德电力以350美元-400美元/公斤的区间购入了部分多晶硅,这部分多晶硅对其4季度的毛利率产生了-12.2%的影响。“过去3年我们都是在外面争着把硅料买回来,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施正荣说,“如果不备料,就无法向客户保证交货。即使回头来看,这一劫也很难越过。”
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致庆去年8月还在洽谈“原材料锁定”事宜;而今他却庆幸地告诉《浙商》记者:“因为一些细节没有谈妥,后来我们没有锁定原材料,我们从去年6月投产至今几乎一直是零库存。”向日葵光能科技董事长吴建龙向《浙商》记者透露,去年下半年公司开始节省原料资金,有的甚至改签了合同。
常州天合光能在2007年底签订协议,计划2012年底前在连云港投资10亿美元建设一万吨多晶硅生产基地。然而2008年4月,天合光能突然宣布取消投资,甚至放弃了给设备商的预付款。而就在两年前,多晶硅的供给还只能满足其二三成的需求。
“这一轮调整中有个有趣现象,谁体格最大,签的合同多,谁受库存和汇率的影响大;而过去状况不佳的企业日子反而好过,因为它刹车没这么急。”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说。
据统计,国内现有多晶硅生产线6条,而将要建造的多晶硅企业有40多家。光伏产业这些年的迅速发展,导致多晶硅短缺,使得企业投资多晶硅的热情也大幅度上升。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德仁断言:“在今后一两年,多晶硅项目存在过热的风险。”他告诉《浙商》记者,“多晶硅短缺的现象,在今后两三年将不复存在。从去年底延续至今的多晶硅价格下跌趋势仍然会持续,光伏原材料瓶颈将有所缓和。”
原来多晶硅原料价格一路飙升乃至“虚高”,是因为光伏产品的市场火爆;而今多晶硅身价大跌,也是因为光伏产品市场萎缩。多晶硅原料,让众多光伏企业进退两难:光伏市场萎缩,多晶硅原料似乎成为“鸡肋”;而一旦市场复苏,多晶硅原料又会供不应求。
当然,多晶硅暴利时代结束,对光伏产业来说也不啻为一大利好。作为大多数光伏组件的关键原料,多晶硅价格出现拐点,意味着光伏制造成本有望降低。一旦光伏发电的成本能降到0.5元/千瓦时,太阳能利用将进入一个“历史性的阶段”。市场需求的增长,势必拉动光伏产业整个产业链的复苏。
除了多晶硅材料供给实现本地化之外,中国光伏企业也在积极探寻新的生产工艺,以求摆脱对多晶硅材料的过分依赖。从2007年开始,在华东与华北地区,有数家光伏企业开始建设以玻璃基板为主要原材料的薄膜太阳能生产线,目前,这些生产线已经陆续建成,即将实现量产。
参差不齐的电池转换效率
光伏电池组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即使不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如果光伏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质量低下的产品照样会被市场淘汰。光电转换效率,便是衡量光伏电池组件质量的重要标准。
作为光伏发电整条产业链的核心,光伏电池目前主要分为单晶硅、多晶硅及以薄膜技术为代表的非晶硅三种。单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16.5%,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15.5%,薄膜太阳能电池平均转换效率6%。据国元证券分析,中国规定的光伏产品转化水平,基本处于国外发达国家可市场化光伏产品的转化效率下限。
光电转换效率高,下游客户就可以在安装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年发电量。在国际市场上,光电转换效率高低也成为定价的标准。显然,谁能率先攻下转换效率难关,谁就能占据光伏电池组件市场的制高点。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薄膜光伏电池今年在杭州正式下线,薄膜光伏电池用材少,成本低,然而转换效率与传统的晶硅光伏电池不可同日而语。“薄膜电池要有竞争力,转换效率必须达到10%左右。”其总经理杨立友告诉《浙商》记者,“与国内同行薄膜光伏电池产品额定转换效率始终徘徊在6%-7%的水准上相比,正泰达到9%。据悉,目前全球仅有夏普、德国Q-cells等5家企业达到这样的水准。”
昱辉阳光董事长李仙寿向《浙商》记者透露:“目前昱辉阳光与赛维LDK的多晶硅硅片转化效率已经超过欧洲的平均水平,达到了15.8%-16%,超过了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商挪威REC公司。”
转换效率是乐叶光伏董事长叶致庆引以为豪的“杀手锏”,从今年2月的生产日报表统计,光电转换效率在17%以上的产品已经达到85%左右。与一些同行停工限产不同的是,乐叶光伏除了春节期间休息了13天,其余时间都是满负荷生产。他向《浙商》记者透露:“我们也是歪打正着,客户正好要求产品转换效率在17%以上。其实是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后来居上的机会,我们希望能在这一轮产业洗牌中抄底,以低价兼并几条生产线。”
尚德电力3月宣布,采用Pluto技术制造的电池样品已经实现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9%,多晶硅电池达到17%。据悉,这将是全球能批量生产的最高效率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之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国家“双碳”战略与低空经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一场关于能源与空间利用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深圳安泰科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勇立潮头,以前瞻视角锚定光伏柔性支架为核心技术,布局“低空经济+光伏产业”融合新赛道,致力于为“低空经济+光伏”赛道土地立体化开发与绿色能源高效利用带来创新解决方案
是中国最早自主通商口岸,是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更是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如今,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海又被赋予了新意义,共计1.8GW海上光伏项目相继落户秦皇岛昌黎县,在燕赵大地实现了该项目类型零的突破。近日,由晶澳科技供货的海上光伏组件“耀蓝”完成首批交付,以切实保供行动,助力华电昌黎海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引导民营经济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做大做优做强。在国家政策与技术创新双重驱动下,中国光伏行业正加速构建政策-技术-市场三维联动发展新格局,以突破性技术革新引领全
2025年4月27日,由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建设的“智慧光伏产业园项目”主体工程开工仪式在深圳市光明区竹田路项目现场隆重举行。创维光伏高层,创维建设、新隆基、中建八局等合作单位代表及行业嘉宾共同出席,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作为深圳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布局,该项目将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与绿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4月23日最新报价,N型复投料人民币价格为RMB40/KG,跌幅为2.44%;N型致密料人民币价格从RMB40/KG掉落至RMB38/KG,变动幅度为-5%。N型颗粒硅人民币价格下滑至RMB37/KG。非中国区多晶硅料美金价格有所变动,最新价格为US$18.5KG。N型183单晶硅片人民币最新价格掉落
4月27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德国莱茵TÜV集团、鉴衡认证中心、爱旭股份、隆基绿能联合于北京发布了《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作为全球首份面向光伏行业和社会公众的BC技术权威报告,《白皮书》系统阐释了BC技术的产业化路径、核心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潜力,标志着这一
日前,明阳智能公布2024年年报2025年一季度报告。据披露,明阳智能2024年总营收271.5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6亿元;研发费用56258万元,占总营收比例为2.07%;毛利率为8.10%,净利率为1.37%;新增风机订单27.11GW,风机对外销售规模10.82GW,同比增长11.66%。近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
4月25日,山东巨野县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光伏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公告》。公告显示,自2025年4月26日至2025年7月26日,对巨野县光伏市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专项整治期间,光伏项目暂停备案。专项整治结束后,光伏项目备案放开时间另行通知。详情如下:关于开展光伏市
市场研究机构伍德麦肯兹(WoodMackenzie)最新预测显示,美国将在未来十年新增502GW(DC)光伏装机容量,年均新增规模将在2025-2035年间维持在41-50GW之间。该数据基于2024年创纪录的50GW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并在2025年3月与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联合发布的报告基础上作出更新。若预期成真,2030年美
在绿色能源发展浪潮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已成为许多家庭和企业实现能源转型的首选,对于并网形式为自发自用、余量不上网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电网要求光伏电站所发的电由本地负荷消耗,多余的电量可由同级负荷消耗,用不完的电量只能通过限制光伏电站的发电功率,以避免出现功率逆流。随着“531新政”出台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4月23日最新报价,N型复投料主流成交价格下跌至40元/KG;N型致密料主流成交价格为38元/KG,跌幅为5%;N型颗粒硅报价从38元/KG掉落至37元/KG。本周N型182单晶硅片最新人民币价格大幅下跌,最新价格为1.1元/片;N型210单晶硅片人民币价格从1.5元/片下滑至1.45元/片
2024年以来,全球光伏行业经历“冰火两重天”:一面是能源转型需求持续增长,另一面是阶段性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快速下滑。作为硅料、电池片双料全球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保持了一贯的稳健经营步调,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生产降本增效,进一步巩固提升主要业务环节领先的技术、成本、品质、品牌等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4月28日,吉林省长春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长春日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无尘车间建设项目拟审批公示。根据公示,项目位于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长智光谷产业园西地块A1栋,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2237平方米,主要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的研发。详情如下:长春日耀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引导民营经济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做大做优做强。在国家政策与技术创新双重驱动下,中国光伏行业正加速构建政策-技术-市场三维联动发展新格局,以突破性技术革新引领全
4月27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德国莱茵TV集团、鉴衡认证中心、爱旭股份、隆基绿能联合于北京发布了《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作为全球首份面向光伏行业和社会公众的BC技术权威报告,《白皮书》系统阐释了BC技术的产业化路径、核心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潜力,标志着这一“
4月27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德国莱茵TÜV集团、鉴衡认证中心、爱旭股份、隆基绿能联合于北京发布了《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作为全球首份面向光伏行业和社会公众的BC技术权威报告,《白皮书》系统阐释了BC技术的产业化路径、核心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潜力,标志着这一
4月16日,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消息一出,关于隆基“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研发体系再次引发行业关注和讨论。1年零5个月,提升0.95%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技
4月23日,ST聆达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285.72万元,同比下降89.94%;归母净利润为-2692.13万元,同比增长37.1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341.65万元,同比增长46.32%。公告提到,2025年2月27日至2025年2月28日安徽省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在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公开拍卖原控股股
近日,日本太阳能制造商TOYO宣布,其位于埃塞俄比亚的太阳能电池工厂于2025年4月初正式投产,年产能达2GW,这标志着该公司在非洲大陆的本地化制造布局正式开启。按计划,该工厂将在2025年4月底前向客户交付超80MW的太阳能电池产品,且在5-6月将月产能提升至150-200MW,实现全面达产。今年3月,TOYO便因
4月21日,钧达股份发布公告称,截至本公告出具之日,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已举行上市聆讯,审议了公司本次发行上市的申请。根据本次发行上市的安排,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刊登本次发行上市聆讯后资料集,该聆讯后资料集为公司根据香港联交所、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要求而刊发,
4月21日,全球知名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IPRdaily发布了《全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发明专利排行榜(TOP50)》《全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明专利排行榜(TOP30)》和《全球TOPCon太阳能电池发明专利排行榜(TOP30)》三大榜单。其中,在全球钙钛矿专利布局前三的企业中,天合光能作为唯一的中国企业,以
在固有印象中,光伏产业可谓“分工明确”,敏锐且灵活的民营企业主攻上游光伏制造,而资金与实力雄厚的央国企则驰骋下游光伏电站开发运营。然而,在“双碳”战略实施以及残酷的光伏去产能淘汰赛下,曾经的分界线愈加模糊,国资早已或主动或被动控股多家光伏组件企业。最近市场熟知的莫过于一道新能,于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