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单晶组件市场正文

【深度报告】光伏产业链之光伏组件行业深度研究

2020-01-14 09:03来源:未来智库作者:东方证券 彭海涛关键词:光伏产业链光伏组件光伏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 目前薄玻璃存在溢价的主要原因为薄原片生产和钢化技术不成熟,以及高成本小厂商生产居 多,导致 2.5mm 和 2.0mm 相比于常规的 3.2mm 的吨成本有所抬高,从而存在溢价并降低了双玻 组件的性价比。我们认为,随着龙头的千吨级新产能释放以及龙头凭借更丰富的“Know-how”经 验积累对薄片生产,以及钢化技术(采用化学钢化等)和工艺(优化钢化炉结构,提高物理钢化的 良率)的改进,预计其生产成本仍有显著下降的空间,吨成本将逐步与 3.2mm 接近,(演化进程 类似早期深加工环节的溢价逐步消除过程)。同时,玻璃薄化后组件重量也有较大的下降空间,因 此带来的支架、人工成本提高等问题也将随着薄玻璃的渗透逐步解决。

20200114_084543_038.jpg

2)双玻组件稳定性已较高,透明背板竞争力仍有待验证。市场上有一些关于双玻组件出现爆裂和 变形等质量问题,但主要原因为组件未安装边框,且封装不佳导致组件压力不均,发生变形。实际 上即使加上边框,双玻仍具备较高的性价比优势,无边框设计尚未成熟之际,完全可以用加边框的 组件进行销售,避免稳定性问题的同时兼具性价比。假若无边框技术有所进步,在成本上更是锦上 添花。此外,双面≠双玻,透明背板也是一种选择。但根据我们的对比,中短期内透明背板的可靠 性还需验证,价格上也尚未具备规模优势,市场接受度还不高,对玻璃的冲击较小。

20200114_084543_039.jpg

双玻组件加速渗透下,玻璃厂商最为受益。从技术来说,组件端仅需将传统的背板改为玻璃后进行 层压即可,难度很低,技术扩散周期短,组件厂商无法长期从此获得超额利润。而由于采用双面玻 璃,其渗透率对玻璃的需求存在向上的弹性,如采用 2.5mm 双玻组件,单位装机对应的玻璃需求 (吨/GW)为原先的 1.56 倍(2.5*2/3.2),若采用 2.0mm 双玻则为 1.25 倍。根据我们对 2020 年 光伏玻璃的供需模型测算,即使按照中性偏保守的 20%-30%双玻(2.5mm)渗透率,2020 年光伏 玻璃的供需仍偏紧,目前的高景气能够维持,价格高位震荡;若渗透率较为乐观达到 30%-40%的 情况,将会出现产能缺口,价格仍存在向上弹性,但这同时也会降低双玻组件的性价比。因此我们 预计以延长本轮光伏玻璃高景气周期和价格平衡的可能性更大。

密排:趋势无需质疑,路径仍待开发,设备迎来革新

随着电池片越来越便宜而组件辅材的价格弹性较弱,消灭组件中电池片留白部分,从而摊薄辅材成 本已成为组件环节进一步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其中半片、拼片、叠瓦为代表的密排技术层出不穷, 成为组件环节排布创新的重点。从长期来看,辅材等非硅成本的下降空间非常有限,而电池片的价 格仍可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效应、工艺优化等方式下降,因此电池片越来越不值钱的趋势也较为明 显,我们认为通过增加电池片来摊薄每瓦成本的方向上无需质疑。

半片技术兼容性最佳,已成为各大厂商主打产品

半片能够提升组件功率 5-15W。顾名思义,半片组件即将电池片通过激光一切为二,由于晶硅电 池电压与面积无关,而功率与面积成正比,因此半片的电流减半,从而减少了内部电路电阻损耗(降 为 1/4),提高封装效率(常规组件 CTM>1.5%,,半片组件一般在 0.2%-0.5%),一般能提高组 件功率 5-15W。此外,半片技术还具备降低热班、工作温度低、减少遮挡时发电量损失、技术兼容 性强等特点,相比传统整片优势明显。

20200114_084543_040.jpg

设备上只需增加激光划片机,成本几乎没有增加,已逐步成为各大厂商的主流技术。相对于复杂的 电池技术,半片组件技术来的更为简单和容易掌握;从投资和成本上看,设备上仅需增加激光划片 机,按照单台单价 150 万元,对应 125MW 产能估算,其每 GW 追加投资约为 1200 万元,相对较 少;日常生产中成本也几乎没有增加,目前已逐步取代传统的整片组件,成为主流的解决方案。

20200114_084543_041.jpg

叠瓦技术为终极解决方案,但需解决三大核心痛点

叠瓦组件,即将常规的电池片进行“一切五”或者“一切六”,得到小的电池条以后利用导电胶对 切片电池进行重叠连接。由于电池片之间不再通过焊带连接,也不需要为焊带留出缓冲位置,使得 电池片可以实现无缝连接;叠瓦技术能够使相同面积下的叠瓦组件能够多容纳约 10%的电池片, 从而提高相同版型的组件功率 20-45W。

20200114_084543_042.jpg

与现有产线中后段兼容性较强。从叠瓦组件的生产流程来看,其前端需要对工艺有所改变,需要增 加激光切片、涂胶和叠片步骤,焊接上也有所改动,叠层及以后的步骤与传统产线一致。其中,1) 激光切片是将电池片分切成五到六个小电池,通常采用激光切片机,这步在半片、PERC 电池等均 已有所应用,已较为成熟;2)涂胶过程分为丝网印刷和点胶两种路线,其中印刷方式居多,采用丝网印刷机,这步主要是均匀的涂抹导电胶,其在电池片产线上已有多年应用历史,同样难度不大; 3)叠片和焊接是叠瓦目前良率的核心瓶颈,需要将几百片小电池片整齐的排列并准确的焊接,对 设备精度和电池片均匀性要求非常高,且之前并没有在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应用的经验,也极大 地影响了叠瓦组件的良率。

20200114_084543_043.jpg

理想下性价比较为突出,长期放量空间值得想象。收益端,若按照叠瓦 2.1 元/W 简单估算,一套 60 型叠瓦组件的增益为 137 元;成本端,理想下电池片的用量增加 10%,且需要将焊带换成导电 胶,同时设备投资为常规组件产线的 2-3 倍,即使如此一套叠瓦组件理想下的成本增加也仅为 13 元,远低于收益,因此对于叠瓦长期的性价比优势是非常确定的,但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仍然在于良 率,对此我们做了敏感性分析。

良率在 80%以上才具备较好的放量基础。我们的测算的基础为叠瓦组件的不良品在串焊后的 EL 检 测发现,良率会放大电池片、导电胶和设备产能损失三大成本差异。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其收益 和成本的平衡点处在良率在 70-80%之间,再考虑合理的初始设备投资回报率,我们预计当叠瓦的 良率在 80%以上才具备较好的放量基础。

20200114_084543_044.jpg

除了良率,叠瓦短期仍存在的专利保护和客户接受度的困境。

1)工艺专利风险尚未解除,海外市场难以开展。叠瓦专利分为设计专利和工艺专利,虽然日本信 越持有的叠瓦设计专利已过期,但叠瓦工艺专利问题犹存。国际上拥有叠瓦组件工艺专利的企业包 括 SunPower 和 Solaria,其中 Sunpower 的专利最为全面和强大,从电路、排版到外观设计各个 环节均有涉及,且技术方案较为领先,目前国内主要是东方环晟(中环股份为大股东)拥有专利使 用权;Solaria 则是将专利授权给协鑫集成和塞拉弗,同时协鑫于 2017 年 3 月收购了 Sunedison, 获得了专利授权。目前其他厂商在国内市场尚可通过改动设计和方案进行销售,但对于以专利保护 严格的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其销售的风险非常大;随着全球装机市场多点开花,海外渠道受限 对于叠瓦的放量也是影响较大。

2)组件可靠性有待验证,客户接受度需要提高。材料方面,导电胶质量参差不齐,导电胶的长期 稳定性未得到广泛验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产品方面,叠瓦和双玻等组件技术类似之 处在于其组件结构变化较大,客户对其长期发电的稳定性缺乏充分实证数据验证,影响其渗透;生 产方面,工艺不成熟、良率较低也使得组件工厂内部需要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进一步推高叠瓦组 件的制造成本。

3)出货量增长相对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且以有专利权厂商订单为主。根据北京鉴衡认证的统 计, 2018年全球叠瓦组件出货量在1GW 左右, 2019年1-10月的不完全统计出货量已超过1.5GW, 增长较快,但低于年初 pvinfolink 预测的全年 3.5GW。根据我们产业链调研和公司公告新闻来看, 叠瓦组件的市场远比传统组件的市场集中,海外企业的订单主要来自 Sunpower 和 Solaria 等,国 内则是以东方环晟、协鑫等获得专利授权的企业为主,侧面反映了专利壁垒之高。

其他技术各显神通,核心仍为设备厂商解决方案

其他密排技术还包括拼片、无缝焊接、叠片、板块互联等各类厂商通过一定改动实现的密排技术。从效果来看,其增益均不如叠瓦技术,但技术难度和产线兼容性相比叠瓦更好。从方案来看,其增 益的原理均出自密排技术,即通过减小空白区域实现的功率增加。

20200114_084543_045.jpg

其他密排技术相比叠瓦最大的优势就是与现有产线兼容性好,同时相比传统组件有所提效;但天花 板也比较明显,且可靠性仍待验证。因此,我们认为叠瓦技术是组件技术的终极解决方案;而受制 于良率、专利和可靠性三大瓶颈,其放量仍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密排技术属于推进 式解决方案,基于现有产线的微调,实现度电成本的降低。

总的来说,密排趋势基本确定,但实现路径仍存在变数。无论是难度最高的叠瓦还是兼容性更好的 拼片、无缝焊接等技术,其核心均在于让电池片按照设计的方案精准的排列和连接,核心的能力在 于设备精度和稳定性。一旦突破瓶颈,形成对传统组件碾压的性价比优势,其大量设备采购订单决 定了最受益的仍然是核心组件设备供应商;对于组件厂商来说,我们认为过渡性的密排技术(推进 式方案)壁垒不会太高,超额利润窗口期较窄;而叠瓦技术一旦突破对于组件厂商确实能够形成较 明显的技术壁垒,但由于专利原因导致投入研发的组件厂商减少,反过来阻碍了组件厂商技术突 破,并提高了设备厂商的话语权。

原标题:光伏产业链之组件行业深度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链查看更多>光伏组件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