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企业正文

昔日股王落难 太阳能惨亏千亿真相

2019-05-07 09:58来源:中时电子报关键词:益通茂迪光伏企业现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太阳,也有黯淡无光的时候。4月下旬,不堪亏损的太阳能厂益通,宣布退出太阳能事业。台湾昔日的股王,股价高峰时曾达1205元,现在只剩不到3元,跌到剩千分之2。

它,曾是台积电、联电、台达电、英业达等大厂最有共识布局的产业。但10年来,台湾光是7大太阳能电池厂,累计亏损就超过660亿元,若再加上上游太阳能多晶硅厂,台湾太阳能业亏损早已破千亿元。

吊诡的是,今年全球太阳能需求还在成长,预期新增并网量还将创下历史新高。

「这产业,最早是欧洲公司出局,后来美国厂、日本厂也都出局了,所有曾经的世界第一都不见了。现在,台湾也要出局了。」昱晶前总经理、现任联合再生执行长潘文辉说。

为什么台湾跑得快、有技术、深信规模经济,在这场赛局中反而成为败因?商周团队访问4个该产业的总经理、董事长,梳理出这场10年警世录。

益通董事长:进来前不知道,进来后才知……是烫手山芋

股王益通的起落,其实是这产业最极致的缩影。

时间回到2011年。1月27日一场晚宴上,有科技业「小孟尝」之称的英业达会长叶国一拍板,确定该公司以每股22元、总价50亿元的认购价,从鸿海手中抢走太阳能厂益通的经营权,会场响起如雷的欢呼声。

益通曾在2005到2008年,连续4年每年赚逾一个股本,2006年挂牌上柜,股价更一路冲到1205元,荣登股王。拥有好技术加上产业前景鲜明,让益通创办人、即当年的董事长吴世章,集媒体光环于一身,公司市值最高时达340亿元。

2011年,英业达购并益通,进去后却发现,「问题比同业更复杂!」当年被英业达从联电找来的现任益通董事长温清章说:「有媒体用『烫手山芋』形容,我觉得满符合的。」

先谈产业基本挑战。2006至2008年间,市场前景大好。然而,太阳能上游材料多晶硅厂商,对扩产却极为谨慎,导致在需求最「火」的年代,晶硅严重供不应求。

在谁能掌握料源,即能快速出货的竞争逻辑下,包含益通在内的众多电池厂,纷纷向上游材料厂,签下少则5年、长则10年的长约,这些合约除了保价保量,还要求得预先付款。这种签长约的概念,其实在半导体业很常见,如台积电也会跟材料商签长约。

茂迪总经理叶正贤回忆,当年投资法人最关心的问题都是「公司最近有没有签长约的机会?」如果有,「隔天股价就咻的飙起来。」

2006年,原本要和茂迪签订长约的全球前5大硅材厂MEMC,因价格因素转而和对岸的无锡尚德签下60亿美元的10年长约。「这个长约,让尚德产能一举超越茂迪,而茂迪则因为终止合约谈判,股价连3天跌停。」叶正贤说。

元晶董事长: 硅原料最贵时1公斤 1000美元,现在是10块!

只是,好光景不过3年,保障用的长约变成毒苹果。

2009年,上游多晶硅产能逐渐开出,每年价格至少以20%幅度递减,这些在手的高价长约,变成极沉重的成本负担。

元晶董事长廖国荣回忆:「2007年硅原料最贵的时候1公斤1000美元,你知道现在多少吗?10块(美元)!」

当时的太阳能厂商,一边手握不合时宜的原料成本,一边,还要应付前仆后继的新进者。

这个行业,几乎没有进入门槛。若一座面板8代厂建厂投资是千亿元起跳,DRAM产业每年的资本支出可高达500亿元,相较下,太阳能产业在2006年前后,设1条电池生产线仅约3亿5千万元,而且设备厂还会提供技术。

违背台商过往竞争逻辑的挑战,因此接二连三。

比如说,先进者优势失灵,后进者反而比较占便宜。

之后中国厂大量抢进,一出手就是最新设备。研调机构TrendForce分析师陈君盈解释:「太阳能(电池)片的技术进步是在设备端,很多时候只要投资了,就可以产出更好的产品,这时当你不愿意购买(新设备),就会落后。」

新旧设备效率可以差多少?叶正贤举例,2010年买的设备,经过5年折旧后,残值居然比2015年的全新设备还高。而且旧设备1天的产能若是3万片,最新中国制的设备可以达到1天12万片,等于高出3倍。

也就是说,好技术也没用。工研院产科国际所经理王孟杰指出,有别于半导体业每18个月的大跃进,太阳能产业并不存在跳跃式发展。「这时候只要有一个口袋很深的新进者,就可以马上赶上竞争对手。」

就算你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比别人好,但在客户眼里,差异并不明显,「买太阳能板的人会觉得越便宜越好。因为转换效率高,我卖的电也不会变得比较贵。」王孟杰分析。

英业达进入益通后,就因此进退两难。单2011年,居然就有6个长约要履行,「那时候一进来,才发现至少40亿的预付款还没付。」温清章说。

更惨的是,2014年益通跟原创办人吴世章爆发土地产权纠纷,官司一打5年,成为压垮公司营运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有一大部分工厂是跟他租的,结果他反过来不承认租赁关系,」温清章说,因为这桩官司,导致益通无法更新设备,生产效率不断落后同业。「想做什么调整都没办法做,就被卡在那里,到现在5年了!」

茂迪总经理:购并拚规模,说到底就是犯了「大头症」

一个明明有前景的产业,过去的成功方程式却都失灵,益通停滞不前,更有资源者如茂迪,努力期望透过购并,希望做大规模经济,但伤害却更大。

「现在回头看,当年茂迪购并联景的决策是错误的,」茂迪总经理叶正贤反省2014年底,购并联电旗下太阳能电池厂联景光电的决定。「当时联景可以顺利卖给茂迪时,我估计他们是开了庆功宴。」

时任茂迪执行长的张秉衡曾分析,双方会同意合并,原因之一是,太阳能产业的未来仍将维持每年两位数成长;第二则是规模经济与大者恒大是趋势。

然而,大家却轻忽了「太阳能产业和国家的电力政策相关,向来高度依赖政策支持,一旦处在政策变动期,需求瞬间下滑,产能规模越大的厂,受伤就越惨。」叶正贤说。

买了联景后,茂迪的产能扩大5成,但才并进来没几个月,美国把台湾纳入双反对象后(编按:反补贴、反倾销),茂迪的出海口严重受限,「哇!这么大的产能在台湾,但我们成本这么高,让你走不出去,麻烦真的很大。」

2016年,茂迪亏损扩大4成达9亿元,2017年,亏损又扩大到30亿元。

「早在我们购并前,投资过旺能的台达电退出了,连投资茂迪的台积电,时任董事长张忠谋后来都说不再是策略投资,而是财务性投资。其实科技业老前辈都看到这行业不能玩了,我们却还没意识到,认为可以把别人的厂收下来,要把自己做更大,就是犯了『大头症』,只好吞下后来所有苦果,包括亏损扩大⋯⋯。」

联合再生执行长:台湾不是不努力,但不能再执着于制造思维

一个还在成长的产业,先进投入者如德国龙头QCells与全球第一大的中国尚德,都相继破产。能存活的,多是新进者,愿意以全新设备直接到当地国家设厂做生意,像东南亚市场正在崛起,中国许多业者如晶澳,又前进到东南亚。

去年,由3家太阳能厂新日光、昱晶和升扬科合并组成的联合再生能源,也淡出电池制造。眼见去年中、美、印等国陆续树立新的关税障碍,限制他国太阳能走入,益通更下决心结束这场复杂性在科技业居冠的战争。

联合再生执行长潘文辉反省:「在中国厂进来前,我们努力的都是技术要更精进,投入研发做出差异化(提高转换效率);要靠台湾最擅长的管理能力来降低成本。但我们发现,不是靠『技术』或『管理』好就能赢。」

更深一层看,我们在这场战役一直没看透的就是:竞争力,是相对性,而非绝对性的。它的权重会依照环境与对手的出招,而不断演变。比如说,技术力在早期是关键,但很快就不是;经济规模在早期是优点,后期却可能成致命伤,甚至,你跑在越前面,包袱就越重。

很多惯常思路,都会变陷阱。比如,当初茂迪原本坚持不签长约,但引进台积电的投资后,半导体业的惯常规则,就推动了该公司签下8年长约,没注意到2个产业技术类似,但规则天差地别。

如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讲座教授陈明哲所创的「动态竞争理论」所述,竞争是动态性的,而你的行动可能又会引起竞争者的反应,保持随时能变的能耐,才能确保生存。

现在,在制造端,台湾太阳能厂的终局几乎底定。减肥后的茂迪及联合再生能源,也开始转型投入下游,盖太阳能电厂。

「该打的仗都打完了,说白一点,就是死得不甘心!因为不是我们不努力,或管理、技术不好,所以台湾必须改变这结构,不要再执着制造思维了。」潘文辉为这场让台厂亏了千亿的战争,感慨做出结语。

原标题:昔日股王落难 太阳能惨亏千亿真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益通查看更多>茂迪查看更多>光伏企业现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