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北京“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推进顺义、海淀、亦庄国家级光伏应用示范区建设

2017-07-19 09:46来源:北京市发改委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十三五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五章 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新突破

创新发展模式,突破技术制约,大力实施绿色电力进京和绿色能源行动计划,将可再生能源融入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202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62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8%以上。

一、跨区域调入绿色电力

实施绿色电力进京计划,支持北京周边地区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京冀晋蒙绿色电力区域市场。到2020年,年外调绿色电力总量达到100亿千瓦时。

(一)扩大绿色电力消费。研究建立本市可再生能源目标引导及考核制度,探索建立绿色电力交易机制,逐步形成京冀晋蒙绿色电力市场。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政府及公共机构率先使用绿色电力,研究开展绿色电力自愿认购制度,鼓励企业及个人使用绿色电力。结合“煤改电”、集中供热清洁改造,探索绿色电力供热新模式。

(二)支持冀晋蒙可再生能源输出基地建设。完善京冀晋蒙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机制,大力支持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和山西省大同市等可再生能源输出基地建设,综合开发风能、太阳能,就地配套电力调峰储能设施,推动京张、京蒙绿色电力输送通道建设,扩大外调绿色电力规模。

二、充分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

实施绿色能源行动计划,充分开发太阳能和地热能,有序开发风能和生物质能。推进分布式光伏、热泵系统在既有建筑的应用,新建建筑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新增电源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一)实施“阳光双百”计划。加快分布式光伏在各领域应用,实施“阳光校园、阳光商业、阳光园区、阳光农业、阳光基础设施”五大阳光工程,鼓励居民家庭应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动全社会参与太阳能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利用关停矿区建设大型光伏地面电站。进一步扩大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城市建筑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地区太阳能综合应用。到2020年,全市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新增太阳能集热器面积100万平方米。

(二)实施千万平方米热泵利用工程。加快推动热泵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应用。在延庆新城、大兴采育、通州西集等地热资源丰富地区,稳妥开发深层地热。在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区域重点发展地源热泵供暖制冷。结合集中供热清洁改造和散煤治理,推动浅层地温能应用。在东坝、金盏园区的电厂周边区域,优先利用余热热泵供热。在首钢、丽泽的再生水干线周边区域,大力发展再生水源热泵供热。到2020年,全市新增地热和热泵系统供热面积2000万平方米。

(三)建成百万千瓦风能生物质发电工程。完成官厅风电场四至八期工程、昌平青灰岭风光互补发电工程,加快推进延庆旧县镇等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顺义、通州、房山等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到2020年,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45万千瓦,总容量达到65万千瓦;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总容量达到35万千瓦。

三、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创新优势,集中攻关大规模储能等关键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高地。

(一)提升技术引领能力。以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证测试平台建设,重点攻关高效储能、智慧融合控制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风电、光伏等领域装备研发水平,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增强先进技术对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做强可再生能源产业。扶持本地能源投资企业发展,鼓励其参与周边地区资源合作开发。结合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可再生能源综合运营商。建立可再生能源融资服务平台,健全可再生能源行业绿色信用体系,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业发展。加大第三方认证服务支持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研究基地和系统测试平台,加强认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第六章 引领能源绿色智能高效转型

顺应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趋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互联网+”为手段,加快推进能源新技术、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绿色智能高效转型。

一、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以智能微电网为纽带,推进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城市能源体系。

(一)推动多能融合发展。加强并网控制、智能调度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促进光伏、风能、热泵、燃气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与常规能源体系融合,推动多种能源系统高效耦合应用,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融合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城市热网、电网融合发展。

(二)推动能源智慧发展。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光伏、热泵等新能源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高度融合。以智能微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示范为抓手,加快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推动能源发展向智慧化转变。

二、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

加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区域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

(一)推进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可再生能源在线监测系统、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节能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运行云平台,发展智能光伏、智慧储能设施,建设计量、交易、结算等接入设施与支持系统。以新能源微电网为基础,推进用户侧热力、天然气等多种能源形式互联互通,发展多种能源协同转化的区域能源网络。

(二)鼓励储能运营新模式。建设基于电网、储能、分布式电源、充电设施等元素的电动汽车运营云平台,促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能量和信息的双向互动,发展车电分离、电池配送、智能导引运营新模式。逐步推广储热、储冷、储电等分布式储能设备应用,利用充电设施和不间断电源(UPS)冗余能力,拓展分布式储能设施规模,建立储能设施数据库,通过互联网与服务平台实现运行管控。

(三)开展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加快城市电网智能化建设,基本实现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和并网运行。推进延庆八达岭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淀北部、亦庄金风科技园等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完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管理和运行模式,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热、制冷、储能联动的综合运行调配。

三、打造绿色智能高端应用示范区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服务,综合运用新模式、新技术,稳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2022年冬奥会赛区、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等新增用能区域多能集成互补开发建设,打造绿色智能高端应用示范区。

(一)城市副中心。以国际一流的绿色智能高效能源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能源系统建设,重点打造深层地热、浅层地温能、太阳能和常规供热系统互为融合的供能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系统的智能耦合运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40%左右。按照“可再生能源优先、常规能源系统保障”的原则,在城市副中心全面推广太阳能、地热能与常规能源系统的智能耦合发展,提升环球主题公园等重点区域能源绿色智能高效水平,力争城市副中心整体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5%以上。

(二)2022年冬奥会赛区。实践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地热、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耦合应用,加强与周边地区绿色能源合作,基本实现冬奥会赛区电力消费全部使用绿色电力。高水平建设延庆、崇礼赛区供热、供电、供气等能源配套设施,实现能源生产、输送和消费的智能高效,打造绿色低碳冬奥会。高标准建设延庆绿色能源示范区,进一步扩大绿色电力装机规模,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加快八达岭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到2020年,构建起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提高到40%左右。

(三)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结合区域及周边天然气、电力、油品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地热、太阳能与燃气三联供系统互为融合的区域能源系统。北京新机场全面达到二星绿色建筑标准,航站楼等主体建筑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5%以上。以分布式光伏和地热利用为重点,加快临空经济区绿色智能高效能源系统建设。

(四)重点功能区。加快推进昌平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进一步扩大太阳能、地热能和余热利用规模,到2020年,全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超过15%。深入推进顺义、海淀、亦庄光伏应用示范区建设,在既有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实施分布式光伏系统项目,不断扩大新建建筑分布式光伏应用规模,优化局域电网调配和消纳管理技术,提升分布式光伏智能化应用水平,到2020年,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40万千瓦,占全市新增规模40%以上。

原标题: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